一直都在想,中国这个国家,究竟怀着怎样的一个理想?如果写真,他将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性别、年龄、文化以及涵养,他的历史与出身,以及他的偏好、喜乐和忧苦,当然还有他的朋友和人们对他的评价,都会是些什么呢?
也知道,更早一些的时候,便也有人作过此类的事。鲁迅笔下的中国写真是阿Q,而未庄是他的故乡,周围有赵太爷、秀才和假洋鬼子以及小D与王胡子,还有与之相关的女人们。我深信鲁迅写的是真,除了文字的创作之外,都是活生生的中国社会描摹。所以,不禁也发想:这些赵太爷、秀才和假洋鬼子以及小D与王胡子们,又怀着了怎样梦想?或者追求?而今天的中国,各色的人等,竟又与鲁迅当年的写真何其相似!尽管已经有人开始不喜欢这个蓄小胡子的舞文弄墨者了,但是,他的文字,包括从中国传统礼数的字缝里看出“吃人”两个字的本领,仍是无人能及的。这也是实话。你不喜欢鲁迅固然好,有个性,我也不甚喜欢也。不过,你和我,又有鲁迅的一小半胆子么?呵呵,真是惭愧了。
翻看《环球时报》的当儿,总是觉得里面有些戾气。这股戾气里,总有着萦绕不去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某种孤立意识形态的影子。前不久,我在环球谈里专门就“中国模式”作出了批判,也直指这种模式的本质就是“新封建主义”。乍听起来,这个批判似乎过于尖刻,然而稍省历史,便可以理解:一个上世纪初才进入民主运动的古老帝国,其封建的意识早已成为了维系这个社会的一切,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所以,出来一个“新封建主义”,在中国并不出奇。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环球时报》的戾气存在,才会有“中国模式”的反复叫嚣,直到今天,仍不绝于这个日益全球化与自由思想普世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这种模式,是逆潮流而行的。印度的现代哲人克里希那穆提在《自由是什么》一书中谈到:自由若是纠缠在民族主义里,就会日趋孤立,而孤立意味着发生冲突,产生暴力。克氏告诫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世隔绝,因此,“封闭”只是一种自欺欺人而已。
思考这些问题时,许多人很可能视而不见,然而,它们却只是一种来自自然世界的常识,既不晦涩,也不难懂,只是在我们的国家,往往被权威、势利以及种种虚荣所遮蔽了。所以,当不久前再度在《环球时报》上看到有人提出中国应继“美国梦”之后再造“中国梦”时,便立即嗅到了那股自闭的封建孤立主义的戾气。我想,作为一个人口占全人类20%的国家,一个自称负责任的大国,一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差钱,不差人,不差能耐,这样的国度,本来就应当具有自己的梦想,无须继美国梦之后。然而,这样的梦想,应超越中国自己,有更大的胸怀和视野,所以,这样的梦,应是世界之梦。关注人类,认知世界,追求自由的真理,这样的世界梦,才可以让未来中国真正得到历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