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今天我们接着上一次所讲的内容来学习。大家翻到第二十章的最后一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我们前面讲了“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这个是圣人境界,是我们学修传统文化的最高目标。当然,圣人境界对于我们在座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尽管如此,无论我们现在处于哪个境界,或者将来能够达到什么境界,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已经走上了这条通往最高目标的道路。所以,在这条道路上,最关键的就是“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也”,首先要择善,然后固执之。
我们上次比较详细地讲了“择善”和“固执之”,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定慧双修、定慧等持。“择善”就是慧学,只有般若智慧才能分别真正的善恶,才能选择最好、最合适的道路;“固执之”就是定学,就是要坚持下来,一把抓牢。
“择善而固执之”,这是我们每个人要达到“从容中道”境界的眼前入手处。而下面的内容,就是对“择善而固执之”的详细展开,一共有五个方面需要去落实。
首先是“博学之”,就是要多学习。但是这个博学,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博学,不是把数理化、文史哲,把所有的学科内容全部学好,学成一个文理全才,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既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又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乃至还想当一个高僧大德之类的,这怎么可能同时兼顾呢?所以,成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一定的,现代社会的分工就是如此细致。这里提出的“博学之”,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十项乃至更多项的全能选手。
现在被称为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的确是如此。佛教的一套《大藏经》几千卷,过去要装一整屋子的,但现在一张光盘就全都装进去了;道教一套《道藏》几千卷,也是一张光盘就解决了。但是,我们即使有再聪明的脑子,要想把各类知识学完也是不可能的。前段时间,著名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去世了,他是胡适的关门弟子。胡适的学问很了不起啊,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嘛!但唐德刚对他的老师有个评价,他说胡适老师的那套考据学的东西,现在已经过时了、落后了,他说胡老师花了一、二十年做的学问,查书论证的那些功夫,现在只要把电脑一打开,搜索引擎几秒钟就解决了。
我们这里说的“博学之”,不是要记诵多少经典、学多少知识,而是要围绕着一个根本目标去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我们的学习。这个根本目标,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提出的“道”字。这个道,在《中庸》里面就化为一个“诚”字,就是“诚者,天之道”。只要能够帮助我们的精神达到“诚”这个最高目标,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这样的学问都要学、都要通。有了这个根本目标,我们就可以把一些无关的知识和学问排除开,把精力用到该用的地方。这就是“博学之”的真正含义。
记得冯老师讲,他在文革期间找本光法师做了皈依,皈依以后就问本光法师,我们学佛究竟要学习什么内容?本光法师就开了个学习的清单:佛教大乘经典要学;孔孟老庄和《易经》要学;马克思、黑格尔、毛泽东的著作要学;还有东、西方的历史文化经典,等等都要学。很多人不明白,既然皈依了佛教,还学这些世间学问干什么?其实,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老一辈高僧大德给予后辈的高标准啊!学佛教当然要学习大乘经典,而孔孟老庄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学修大乘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基础,没有孔孟老庄的基础,学禅很难入门的。还有啊,马列毛也很厉害啊!为什么共产主义运动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形成这么大的影响?你不学就不知道如何应对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矛盾论》等文章,都是很厉害的活的辩证法,非常高明。另外,经史合参,学问最重要的是一个通达,不然的话,学问多了反而各自不通,全都在自己的肚皮里打架,就不好办了。
怎样才能博学而通达呢?就是要围绕一个根本的目标。我们不是为了博学而博学,不是为了当博士而博学,而是用博学来养自己的道气。道气要通过学养才起得来,学而能养,才是真学。
有些朋友学佛,师父一般都会要求你一门深入,要专心在一个法门上面,不要今天学禅宗,明天学净土,后天又改学密宗,过两天又把中观、唯识拿来研究。当然,一门深入是对的,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你得有一个主心骨,能够学而知归。但是,你也不能只执着在一个东西上面,除此之外,别的都不敢碰。学佛到了一定的时候,还是要广参博学才行,历史上没有哪一位高僧大德不是云水生涯、饱学饱参,最后才成就了的。学佛又称之为学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嘛,不广参博学怎么能得大智慧呢!所谓“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你只有获得了广大的般若智慧,才能达到普渡众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