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主持的一台迎新春联欢会
虎年接近尾声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叫蔡美儿的华裔“虎妈”,令美国人感受到老虎的威力。《华尔街日报》以《中国妈妈为何更胜一筹》为题摘录了这位“虎妈”的新著《虎妈战歌》的部分章节,讲述了这位依靠高度期待和铁腕手段的母亲,对两个女儿奉行的“中国式严教”助其成才的经历。虽然“虎妈”事后解释,她的书不是父母教育儿女的指南,而是她为人母十余年的回忆录。但是从此书节选中可见,“虎妈”严苛到不近人情的家庭教育。美国的一些父母们惊愕之余,迅速在英美媒体和网络掀起的一场中西教育观的争论。
我没有看到中文版的《虎妈战歌》,说老实话,我想我也没有心情去阅读它。被美国媒体称之为“中国妈妈”的菲律宾华裔“虎妈”,应该只是个案,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而这场争论所以令我心情沉重,是因为中国的青少年无论是学习负担还是精神压力都是超负荷的。近几年来对学生“减负”的呼声时强时弱,然而每个做父母的都明白,只要中国的教育是以一次高考成绩来论成败,那么,中国的青少年就不可能拥有轻松快乐的读书时光,哪怕是小学生。我真担心这样断章取义地宣扬“虎妈”育儿经的成功,将使中国的某些父母洋洋得意于自己灌药式的教育,而盲目地变本加厉地对待早已水深火热中的孩子们。
中式“严教”如何就触及美国痛处?如何就引发了美国的父母们对自己教育子女的方式产生疑问,让他们感觉“难道我们就是她所说的‘失败者’?”其实,这场争论在时下发生,并非偶然。美国在金融危机后,至今无法走出经济不景气的低谷,内心不断加深的失败感与目前中国的持续经济发展形成了对比,才使美国人引发对“虎妈”严教的关注。从而对自己以往尊重个性发展的家教产生怀疑。
其实,他们实在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或者说,不了解中国的教育现状。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无论如何也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看看那些奔波在千里之外,辛苦劳作,靠打工挣得可怜的一点工资的农民工父母们,他们只有春节时才能挤上一列人满为患的火车,匆忙间赶回破旧的农村老家,在那里,有他们日思夜想的孩子。这些孩子独自留守在乡下,吃穿自理,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只有短短的春节假期才可能与爸爸妈妈团圆。鞭长莫及的家庭教育,无论是严苛的管理,还是宽松的疼爱,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极为奢侈的词汇。
当那些因“虎妈”的成功而产生挫败感的美国父母们反思时,他们当然不知道,在中国,不止有大量缺少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大一部分,比如像中国西部的西海固地区的青少年们,他们连起码的学校教育都因家庭贫困而难以保障。很多孩子,无论学习成绩有多好,无论内心有多挣扎,一个“穷”字,就将他们无情拦截在校门外,他们不得不中途辍学,小小年纪就回到家中,帮助父母亲承担起生活的重任。看着这些过早流露着无助与迷惘的年少目光,看着这些失去了阳光笑脸的孩子们,我们怎能轻松参与讨论“中国妈妈为何更胜一筹”呢?
我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在那些生活极为艰苦,温饱难以为继的岁月里,能将我们六个孩子养活、长大,就是我们父母最大的期望。父母亲完全没有精力投入对我们的教育,哪怕是关注我们的学习。印象中,当年学校因为文理科分科问题征求家长意见,才使父亲为我开过仅有的一次家长会。而父亲又将权力下放,考文考理由我自己做主。母亲则一年四季为使我们六个孩子吃饱穿暖日夜忙碌。
日子过去了三十多年,如今,当看到那些留守儿童期盼与父母相聚的目光;如今,当看到因贫穷而被迫放弃学业的孩子绝望的目光,我突然感觉,我是如此幸运。起码,我们的父母当年陪伴在我们身旁;起码,我们再贫穷也没有荒废学业。
可是,日子不能倒流啊!
因为从小缺少父母细致入微的体贴关爱,我总想着不要让我的女儿重蹈覆辙,有我这样想法的父母不在少数。所以,女儿在学校的任何可让家长参与的活动我都力争参加,比如运动会,比如公开课,比如文艺演出。我们一起阅读,还一起晨练:跳皮筋、踢毽子、跑步;在女儿带动下,我学会了滑旱冰、滑真冰、游泳,但每次和她比赛这些项目,我都被女儿远远甩在背后。想起我和女儿一起又成长了一回的过程,我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感。我从来不认为出人头地、高官厚禄就是成功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代名词,有这样追求的孩子和父母必然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我尊重他们。然而,我是普通人,尊重孩子作为普通孩子的意见,培养一个有爱心、懂得感恩、身心都健康的孩子,拥有一个普通家庭的幸福与梦想也是一种选择。
可是,在目下的中国,却有很多的留守儿童,还有像西海固那样地方的孩子和家长,不能如我一样,与孩子共同享受快乐成长时光,我们怎能轻松参与讨论“中国妈妈为何更胜一筹”呢?
( 应约稿而作)
2011-1-30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