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堵,租车市场“虚火”旺!


  北京治堵新政实施已半个多月了,效果开始显现。一是,道路拥堵的时间缩短,早晚高峰时段比以前确实畅通了不少;二是,带火了租车市场,没车的人想用车自然去找租车公司。 

    一、租车公司咨询量猛增

  将“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中的“殃”改成“波”,这个成语的贬意就变成了中性,但用在北京执行治堵新政后租车市场的变化上,那又成了褒意。今后在北京购车需要“指标”,有限的指标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没有车的人想用车只能去租。这个政策就这样波及到了租车市场。因购车被限制,京城几家大的汽车租赁公司的生意好做了。据第一站汽车租赁公司反映,1月份以来,咨询量成倍增加,公司原有的300多辆车,全部被租赁一空,无法适应现在火爆的市场需求。相对于4S店的冷清,二级经销商出局的打击,租车行业算是“治堵新政”中最先受益的与车相关的行业了。

    二、公车改革助租车公司数量增多

  公车改革是个延续了十多年的老话题,坊间时有“公车削减”、“公车封存”的呼声。公车改革有点像“真实过街的老鼠”,让人感觉只要有限制购车、道路拥堵之类的“风吹”,必然引起公车改革的“草动”。这次治堵新政公布后,政府承诺公车带头“零增长”。单位里公车不好用了,怎么办?有的单位就立即响应政府的号召,开始实施公车的改革——成立一家租车公司。把单位旗下的公车统统转归在这个公司名下,殊不知车还是原来的车,用车的人还是原来的人,只是车辆的归属变了。谁要再说公车的事就“与我无关”了。这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毕竟很多单位还是有公车需求的。所以,就是为什么近期多出那么多汽车租赁公司的原因了。

    三、租车公司要增量也受限制

        租车公司近段的表现却没有满足人们的热情,大部分汽车租赁公司的车辆是根据公司当年的实力和市场的需求逐年增加的,从几十辆到几百辆不等。在新政实施后,需求量突然猛增的情况下,还是遭遇尴尬——有市无车。尤其像GL8、奔驰面包车等这类特种车更是一辆难求,还有的客户要求租赁新车也都无法提供。租赁公司的老总们真是眼睁睁的看着到手的银子却拿不到。为啥?因为这些车辆的添置同样需要“指标”。新政规定“公司购车遥号两个月一次”,数量更为有限,运营小客车的指标只占总量的2%,仍是一个瓶颈。 

  治堵新政的蝴蝶效应正在相关行业中显现出来,租车公司 “好彩头”实际是华而不实,虚火。租车公司因也受到“指标”的制约,无法大踏步的前进。此政因与果的关联影响,需要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综合考虑,客观冷静综合分析,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促进首都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