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市容管理,小心繁殖安元鼎


     

政府购买市容管理,小心繁殖安元鼎

 

    城管的执法形象不好,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管理的一个千夫所指的社会问题,为城管提供背书的城市政府也为此深受其累。但是,从目前的局面来看,要求政府放弃城管这支队伍,还缺乏现实可能性,要紧的是政府必须管理好城管这支队伍,对它的行为进行法律规范,不要让它成为城市里横冲直撞的“暴力武器”,而是要成为受人尊敬的“文明之师”。为此,上海在日前召开了一个“世博后上海市容服务管理长效机制新模式探索”的研讨会,希望能在此方面有所突破。(9月27日新民网)

    在这次研讨会上,上海某区介绍的一个“市容管理新模式”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是:“由街道政府出资,购买企业提供的市容环境公共服务,在市容管理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这是上了交流材料的书面语言,读起来未免有点抽象,用一家已经为街道提供这种市容管理服务的企业老总的话来说,就形象多了。他说:“我们有近200名巡检人员,在街面巡逻。巡检人员发现有乱设摊等行为,先是宣传、劝阻。一旦劝阻无效,则进入干扰模式,在场的巡检人员贴上去形成包围圈,软磨硬泡,基本阻断其违章经营。如果干扰30分钟仍无结果,可请求城管大队来支援。”

    看了这样的介绍,我们就基本可以明白它是什么样的模式了,还是这位老总总结得好,这是一种“群众对群众”、“经营对经营”的模式,比起城管的执法来,它的柔性化更强,因此,试行一年来,平均每天可处置159起流动设摊。不过,更隐蔽的好处,这位老总没有说出来,通过这种“群众对群众”、“经营对经营”的模式,政府,包括政府手下的城管队伍,就可以把城市管理的一大堆麻烦事推给这个外包的企业了,自己既收获了将城市管好的成绩,又不会遭遇以往城管经常遇到的与群众出现的对抗,政府和城管的形象也就可以文明起来了。

    但是,这位老总说的“群众对群众”、“经营对经营”,其实只是自欺欺人,很显然,那些巡检人员的背后,有公权力的撑腰,他们的“经营”,其实已被公权力买断,是一种旱涝保收的生意。当然,这个企业在公权力支撑下的“经营”也有风险潜在,一旦巡检人员在对设摊者进行的“干扰模式”中出现纠纷,甚至出现斗殴,政府是完全可以当一个甩手掌柜的。如果巡检人员为了完成政府的任务而对设摊者大打出手,政府更是会摆出一副公正的姿态,毫不留情地“依法处理”的。

    最近被媒体揭露的安元鼎事件,其演进过程所依据的正是这样一种逻辑。地方政府为阻截老百姓赴京上访而闹出了许多人神共愤的事情,政府形象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于是便将截访任务外包给企业,使其俨然成为一门商机广阔的生意,安元鼎这样有黑社会性质的企业便应运而生,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个毒瘤。安元鼎之所以能够像司法机关一样抓捕、关押、遣送守法公民,其背后完全是因为有了公权力的支撑。现在,当这一事件被揭露出来以后,安元鼎受到了警方的查办,但与他们合谋、组成“一条龙”经营的一些地方公权机关却“金蝉脱壳”,安然无恙。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先不讨论地方政府阻截群众上访这种做法对不对,但地方政府为了一己私利将一些备受争议的行为当作业务外包出去,其对社会和谐秩序的破坏,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上海某区介绍的这个“市容管理新模式”,就目前的发展程度来说,当然还不能与安元鼎事件相提并论,但公权力在这两个模式中的思路却是如出一辙。这种所谓的“新模式”,其实只是把原来的战线拉得长了一些,政府承认了执法中的不文明,但又不肯放弃这种不文明的执法方式,同时又想把不文明的责任推卸掉,于是将其外包给一个企业,让其充当“马前卒”。在安元鼎事件中,这个公司为了完成地方政府下派的“业务”,培养了一批打手,今天,当这些打手被绳之以法的时候,与他们联手的公权机关即使能够逃过法律惩处,但对政府形象的损害并没有因此减轻半分,甚至更为严重。而在市容执法中,如果政府坚持认为可以对设摊人员使用不文明手段,那么,将这种活动作为一种“业务”外包给一个企业,不过是换了一身马甲而已,其实质并没有得到丝毫改变,只是纳税人为这根拉长的执法链条支付了更高昂的执法成本。这种外包企业为了完成业务,很难保证不与设摊人员发生肢体冲突,形形色色的“安元鼎”也就很容易在这种由公权力一手培养的土壤里繁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