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受了“新红楼”。我终于一集一集地看下来了。我感到,这是一个“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导演、演员们“每一天”(我们连看两集,当然不是他们的“一天”)的努力,都在与我原来心里对红楼梦的想象、印象和内心的审美标准做斗争。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一定水平的基础上,这也许是一个接受规律:那就是,我们每一天都能看到的形象,总是有可能会逐渐代替头脑中那些已经稀薄的印象和本就虚幻的想象。其中,最难的,就是“新红楼”中的凤姐姚迪代替“老红楼”中的凤姐邓婕。
我认为,邓婕是“老红楼”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演员,也是两部红楼梦电视剧中演得最到位的凤姐。正是她这个屏幕上生动的形象,最终代替了在头脑中仅凭文字形成的虚幻想象,所以,看过“老红楼”后,一想到凤姐,脑海中就已是邓婕了。这就是一个出演著名古典文学作品的演员表演成功的标准;也是对第二个出演同一角色的演员的挑战。
姚迪在我的脑海中与邓婕“战斗”,三分之一是靠着她的努力(当然包含导演的努力);三分之一是靠着时间,因为,现在是她在电视上,是她天天可见,而不是邓婕;另外三分之一,是我自己的理性:因为只有姚迪出演,才使我意识到:凤姐本来不应该是邓婕那么大的年龄。《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少男少女和青年男女,本应该是“新红楼”中的那么大小,尤其是以于小彤所代表的前半部分的演员。任何成人的模仿,可能略近其情,也可能表演的难度非常高,但在事理上已失其真。这也是“新红楼”的演员群组虽然开始使人有一些不适应,但在理性上更可以接受的地方。
实际上,也许是由于曹雪芹把自己老年时丰富的人生感悟投射进了幼年时与他为伴的那些少男少女和青年男女身上,也许是由于那个时代的少男少女和青年男女本身的人生体验就很丰富,所以,以现在的标准来看,《红楼梦》中少男少女和青年男女们思维和表达的内容,会显得比他们实际的年龄要大一些。这可能是“老红楼”使用“大龄”演员的一个原因。也可能是“新红楼”使用小演员的困难之处,演员和他们在表达的内容会有一定的距离。——这话说远了。
即使依靠这些条件,姚迪与邓婕也只能说是“打了个平手”,因为邓婕的凤姐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并未消失。她们两人分别创造的艺术形象,谁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还能最后保存在我的头脑中,还是一个未知数。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是一个需要时间检验的过程,有延迟效应。
至于《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角色黛玉(宝、黛可能难说谁最重要,但黛玉作为最美、最哀婉的形象,其饰演者无疑最难得到认同),“新红楼”的饰演者蒋孟婕,也是经历了一个集密的、长时段的“说服”过程,才在我的头脑中得到接受。其中三分之一,是因为演员自己的努力(当然导演的努力融会于其中);三分之一的原因是因为我对“老红楼”中的陈晓旭并不太满意;还有三分之一,就是因为我上面所说的“接受的理性”:黛玉本来就是一个“小女孩”,并不应该是我们心中完美女神的化身。这至少使我接受了蒋孟婕的“婴儿肥”(人们都觉得蒋太胖了)。
至于宝玉,“老红楼”中的欧阳奋强略胖,整体表现出了宝玉性格中温柔敦厚的一面。而“新红楼”中的于小彤,比较小,比较瘦,用家人的话说,是“长得太薄”(以至于显得没有富贵相),一开始的确不适应。但是,他明显比欧阳奋强更“精灵”——这也是宝玉性格中的重要一面,与女孩子说话时眉眼之间的那种神情,特别口角边那种坏笑,是奋强没有的。整体上,小儿女间的那种情感,于小彤比欧阳奋强表现得更细腻。而后半部分的“成人宝玉”杨洋,其面容清秀是欧阳奋强和于小彤都没法比的。只可惜除了“颠戏”和哭戏,后面的戏不多了。总体上留给杨洋的戏都太沉郁,没有于小彤演的宝玉那样阳光可爱,那么放得开,也没有与女孩子间那么丰富的情感交流。
至于贾母,家人觉得原来那位老演员形象和表现都不错。但我印象已不深了,因为可能是戏不多,特别是突出表现性格的戏不多。而“新红梦”这位贾母,其多年海外生活的经历所留下的交流神态,包括太爱转动的眼珠子,(家人说,中国老人,哪有这么不庄重的?)确实使人感到她与中国传统中的老祖母有一定距离。李少红导演就曾说,她更像是一位外国的公爵夫人。但是,架不住这位贾母的戏多,而且角色突出,表情生动,有气场,确实使人感受到了贾母在荣宁二府中的支配地位,而不只是一个尊荣地位的象征。所以,在我心中,她仍然被接受了。
所以,接受是一个困难的、缓慢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首先是,我们应该敞开自己,等待被说服,保留接受的可能;而不是以“成见”封闭这种可能性。导演和演,也只能靠自己耐心和持续的努力,逐渐“说服”别人接受。
对于我而言,接受和被说服,是一个很愉快的体验。我觉得,一颗心灵,如果没有接受的被说服的体验,也是挺可惜的。
当然,我看“新红楼”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看那些美丽的园景——哪怕是“假景”。这是“老红楼”不如的。
当然,再看一篇红楼的更根本的原因,还是曹公写下的这一部美丽哀怨的儿女故事。它有足够的力量,千回百回地吸引人,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