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合资品牌和“纯”自主品牌,合资车企自主品牌还是有些不同之处,所以,有人将其称为第三类品牌,博主认为:“第三类”将体现出三大优势。
第一、资源优势。以刚刚品牌发布的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为例,可利用的资源有通用的、上汽的,还有五菱多年积累的“低成本”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第三类”可将这句话发挥到极致。当然,生产汽车不是拼积木,原材料越多越能“拼”出神奇的花样儿,需要一个对资源融会贯通的过程,不能做成“四不像”,要做成“合金钢”。
就整合资源而言,上汽、通用都是高手,始终位居中级车市场排名前几位的凯越,就是最早“本土化”的产品,这为宝骏成功整合奠定了基础。令其欣喜的是,上汽通用五菱股东双方成功“整合”的产品,绝不仅仅只有凯越一款。
应该看到,合资车企的资源无比丰富,不单局限在生产、技术等方面,还体现在销售等,单说销售资源,合资方往往既有国内的渠道,也有国外的渠道,这些都可加以利用。
第二、成本优势。“低成本、高价值”这一诉求发轫于上汽通用五菱,合资自主品牌做到这一点是可能的。何以做到低成本?大量采用国产的零部件,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何以实现高价值?以外方国际标准来生产汽车,生产出高标准的产品,从而保证高价值。几年以前,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沈阳就曾说过:“低成本、高价值”,是上汽通用五菱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还自称是“低成本专家”。
有行业人士认为:中国汽车要想自主,想在国际汽车中占有一席之地,只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低成本。低成本是中国制造业,也是中国汽车最重要的竞争力。
第三、产品弹性。在低成本高价值概念的引导下,“第三类”可为国内消费者“量身打造”,也可为国外新兴市场“量身打造”。今日中国汽车市场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点,有人甚至认为:“已是多元化时代”。“第三类”品牌就像变形金刚一样,以自己的“多变”满足市场的需求。
说到弹性,意味着产品本身、销售渠道……都有很大的变化余地,合资车企品牌如果操作成功,将会表现出一种“大弹性”。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由于弹性的存在,“第三类”品牌也将面对多种选择,撒手给外方设计是一条路,如果这样的话,自主就真的成了一个“噱头”;完全由自己设计,从零开始,就太过机械,也没有这个必要。自主并不是什么都自己做,掌握恰当的开发深度、广度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低成本高价值,如此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回报,也使第三类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合资自主品牌的推出是一件瓜熟蒂落的事情,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充满灵感”的产品研发模式,这种模式能否成为主流,现在下结论未免为时尚早,但它一定会“另立门户”,开创一条新路。
(蓝畔)(独家供稿新浪,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