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可靠的快修连锁店在哪里?


中国人在汽车消费上往往是大手笔,不但车要尽量买气派些的,就连维修保养这种琐事也要进气派的4S店里去搞。要是一个老外看到一个中国人在汽车上的开销,一定会觉得中国人真TM有钱——因为他们的车子出了问题,要为到哪里去修算计半天,而中国人直奔豪华高级的4S店而去,想都不用想。

 

其实真的不用多费心思,在车需要维修保养的时候,多数中国车主除了4S店没什么其它选择,很多中国人可能还会认为,这些事情天生是归4S店管的。不但如此,他们可能还认为,车这东西就是烧钱的,4S店要多少钱都是天经地义的。

 

4S店是中国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主流模式,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汽车消费起点高、站位高、观念新,这与世界第一大车市的地位也是比较般配的。人穷不能志短,再穷不能穷汽车,虽然我们的收入水平跟发达国家比起来差距还很大,但汽车消费上却一点也不含糊,吃的可以省、穿的可以省,但车上却不能省——进了4S店,省钱的想法完全是多余的。

 

在私车大卖了很多年以后,国人才隐隐约约地知道原来世上并不是只有4S店一种是卖车和养车的正道。比如说,广汽的老总曾庆洪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暂停执行《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建议,曾老板说他并不反对4S模式,但是建议允许其他模式存在。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4S店这种模式就是曾老板以前任职的广州本田首先引入国内的,现在曾老板却又率先提出要打破4S店一统天下的格局。4S店模式是当做一个先进模式引入中国的,4S店不但看上去很美,据说可以保证厂家为自己售出的车负责,防止车卖出去就没人管了。正因为如此,吾国于2005年颁布《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从法规层面旗帜鲜明地为4S模式保驾护航,确立了4S店在中国的无敌地位。

 

4S店模式是无敌了,车主们也无奈地被“请君入瓮”了。

 

我们不能怀疑当初引进和确立4S店模式的初衷是好的,当时确实有管生不管养、把车卖出去就不管下文的无良厂商,《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也是想强制厂商搞好售后服务,但此文一出,貌似在督促制造商,实则为制造商通过4S店模式垄断零部件和维修技术,借而牟取暴利提供了绝佳的政策支持。

 

现在看来,管生不管养的厂商是不存在了。一来,如今车市竞争激烈,售后搞不好就会砸了牌子,根本没法儿在市场上混下去;二来,售后利润相当丰厚,又有哪个厂家舍得放弃这块嘴边的肥肉?所以,《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已经没多少现实意义,除了助长厂家的暴利思想,没太多的好处,早到了该改一改的时候了。

 

最想改的是汽车经销商们,这些人貌似4S店的主人,但事实上受制于厂家,在很多大事儿上当家不做主:比如店里的软硬件建设,比如汽车和零部件的定价权,比如销售量的确定……这还罢了,还时不时地被厂家压库存、搭售滞销品种,受一肚子鸟气还没地方说理。

 

4S店受了厂家的气,但还可以从车主们身上变本加利地找补回来,获得一定的物质安慰,此是后话。

 

由于中国的车主们在汽车消费上尚处于启蒙阶段,没多少人知道其中的利害,所以,现在经销商们修改《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呼声最高。但事实证明,厂家很强大,这事儿很难办。由于厂家们的强势反对,修改动议一再搁浅——毕竟像曾老板这样觉悟高的老板不算多。

 

回过头来再看看4S店模式,不能说4S店不好,而是全搞成4S店就不好了。4S店观感气派、环境优良、服务完善,非常适合不差钱、讲体面的人去一掷千金。但毕竟还是有很多囊中比较羞涩的车主,不能一刀切地把他们赶进4S店里打肿脸充胖子。

 

众所周知,日系品牌不但热衷于在中国引进和推广4S模式,而且在4S店的管理上也以严苛闻名,但在日本本土,汽车品牌经销模式并不存在4S之说,而是规模大中小、档次高中低结合,灵活多变、百花齐放。

 

再看看美国。美国汽车厂家不直接参与销售商工作,全美共有2.2万个汽车专卖店,大多数专卖店只做销售,少数具有一定规模的才会建有售后服务体系。例如,美国通用公司卖出的汽车中,74%不是由特约经销商提供维修服务的,原因是销售商提供维修服务费用很高,3S、4S的传统经销模式经销点的建立和运行费用都很昂贵,而且由于汽车科技含量的迅猛提升,所需的维修设备也水涨船高,没有必要每个经销商都购置一套。还有一组数据:美国目前约有30多万家汽车维修企业,这些企业明显呈小型化特征。美国的汽车维修企业中有62.7%属个人所有,6.2%为合伙经营,31.1%则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年营业额在5万~10万美元之间的个人所有小型企业占85.8%,在所有维修企业中连锁经营模式是绝对的主角。

 

欧洲是4S模式的老家。4S店模式下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体系是把4个“S”捆绑在一起,分别是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 part)供应、售后服务(Service)及信息反馈(Survey)。通俗地说,4S店相当于专卖店,由厂方统一设计,按照厂家规定的模式经营。但欧盟决定于6月份开始实施《欧洲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竞争新法规》,目的就是要把这4个S拆分,终止汽车售后服务垄断权。

 

我们知道,汽车都有个强制保修期,在此期间必须到厂家指定的店进行保养,否则,保修期内出了问题,厂家可以不负责。这也意味着,厂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垄断售后服务的,而垄断必然会产生暴利,有害于汽车售后市场的公平竞争,同时也会损害车主利益。所以,《欧洲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竞争新法规》特别规定了两条:一条是,各品牌汽车在质保期内的维修、保养不得指定特别服务商;另一条是,汽车制造商要一视同仁地向维修服务商提供原厂配件和技术信息。

 

中国车市虽然起步晚,但有人似乎特别偏爱4S模式,搞得中国4S模式成了铁桶江山,远比美国、日本这样的成熟市场根深蒂固,比起4S店发源地欧洲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欧洲也觉得4S店模式有很多不妥,需要改一改,但在中国,改革的迹象还远远看不到。

 

以上说到,4S模式有时也会让经销商很受伤,但经销商毕竟跟厂家算是一个战壕里的,真正受伤的还是车主。

 

厂家通过垄断售后服务,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而经销商也会搭车从中分一杯羹。以零配件为例,一般厂家卖给4S店的配件价格,会比进货价高至少50%,而4S店销售给消费者时还要再加价15%~40%,作为其利润。而在汽车集成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厂家和4S店一定程度上也会垄断维修技术,从而在维修工时费上拥有绝对的发言权。

 

人们往往认为中国的人工很便宜,但只要一进4S店,就会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比如清洁节气门这样一个常规保养项目,通常只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使用的清洁原料成本也不过几块钱,清理的技术含量也不高,但4S店要100多块钱也很普通。车主们在结账时往往不由哀叹:怎么人家的劳动就这么值钱!

 

经销商在卖车时不一定稳赚,比如初厂家压库存压得喘不过气时,也会赔钱甩卖。但在售后上一定是赚钱的,据说,在吾国,售后利润平均可以占到单店利润40%以上的份额。

 

还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汽车售后上的暴利,据欧盟测算,打破汽车销售及售后捆绑的固有模式后,将为消费者节省40%左右的日常汽车维修及养护费用。

 

都知道4S店太黑,但吾国短期内无望打破这种垄断,强制保修期内实在是无法可想,所以很多人打起车辆出保后的主意。商家和车主一致认为,快修连锁店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既可以保证维修保养的质量,又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近几年来,本土和外资的企业想在快修连锁店上一试身手的也不少,但终究成不了什么气候,车主们除了明火执仗的4S店和月黑风高的路边店,想就近找一家便宜又可靠的品牌快修连锁店却实在不易。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好端端的品牌快修连锁店就发展不起来?看到《欧洲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竞争新法规》才有些领悟:如果没有法律强制开放厂商的技术支持和原厂备件的供应体系,快修连锁店就搞不到充足的备件,也不能掌握一些核心的维修技术,这就等于是瘸着腿走路,难怪走了这么多年基本还在原地踏步。

 

(此文授权新浪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