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危机,唤标准,促监管---时代呼唤新的标准,看一罐奶粉引发的过度发育


看危机,唤标准,促监管
---时代呼唤新的标准,看一罐奶粉引发的性早熟
    85国内媒体报道某品牌奶粉导致武汉三女童性发育过度。
    86,凤凰网财经独家披露涉事公司为青岛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原青岛圣元乳业。
    89,公众从网络媒体媒体获知圣元签署7日的公开信。
    89,报章称卫生部开始关注此事儿。
 
    作为食品行业业内人士,从事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笔者与从事乳品质量管理的人士进行了交流,并查阅了相关资料文献后,得出如下判断:
1 激素为厂家认为添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没有任何好处。
2 激素如果存在,只能是从奶源分析,奶源引入的。
3 激素存在有其可能性,因为奶牛在饲养过程中,为了提高其泌乳性能:(以下资料依据网络查询结果)
“牛奶激素”的作用:
生长激素是动物脑中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用于促进动物的生长。牛的生长激素自然就叫“牛生长激素”了,简称bGH。几十年前,人们就发现把bGH注射到母牛体内可以促进产奶。不过,这一发现在当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那时候,bGH只能从死牛的脑袋中提取,其成本会大大超过增加的奶量。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让bGH的应用成为可能。把控制合成bGH的基因转到细菌中,通过培养细菌就可以合成出同样的蛋白质来。这样得到的牛生长激素被称为“重组牛生长激素”,简称为rbGH,有时候也用另一个简称rbST。
跟社会上各种关于“牛奶激素”的传说不同,rbGH并不能让奶牛平白无故地产奶。在奶牛生小牛之后,其产奶量会逐渐增加,通常到70天达到最多,然后逐渐下降。如果在到达这个最大量之前给奶牛注射rbGH,那么产奶量的下降就会变得缓慢。这样,奶农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牛奶。平均而言,使用了“牛奶激素”之后,产奶量可以增加百分之十几。
4 国内奶源和国外奶源均存在奶牛被过度使用激素的可能性,即使真是国外奶源,也可能会有问题,比如美国是允许使用激素的,那美国的奶源就有可能有问题。
5 笔者对有些公司全部使用国外奶源的说法表示怀疑;那国内那些公司的奶源基地生产的奶粉哪儿去了?去哪儿了?况且进口奶粉包装后的价格是现在这个价位能买到的吗?
6 笔者代表公众对中国政府职能部门的反应缓慢和不作为表示愤慨和谴责。
    这次事件又一次充分暴露了中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多头监管,多部门监管,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怪现状和种种弊端。
    借用温总理一句话说,“是人民在养着你们,你们看着办”,当然,你们不识抬举的话,那希望国家启动相关的问责机制来让他们承担责任,下台谢罪。
    笔者对卫生部已经表示开始关注此事儿表示欣慰和感谢。
7 笔者认为,每年巨额的食品安全研究投入,应该在关键时候让公众看到效果。
8 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公立的研究和测试机构作为拿纳税人钱的部门,作为全民都有股份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下属部门,应该尽快对纳税人负责,尽快制定出检测标准和方法,尽快开始检测,尽快公布检测结果,以消除民众忧虑,尽到本来应该尽到的职责。
 
说明:作者孙志轩为食品安全研究者,现为某国际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食品安全服务经理,危机管理观察和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