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楼市:产业带动 配套支持


2010前期顾问分享之三
--新民居规划方向及要求
祝贺河北邯郸新民居规划设计要求甲方设计院通过

    在参观天津四川、河南的新农村建设后,结合河北邯郸的新农村规划,一举解决了甲方停止8个月,设计院数改规划的尴尬局面,规划不久前获得当地政府的全面认可,书记和市长称,称本策划原则指导的新农村规划是河北前茅、邯郸第一。
    新城镇新农村建设--我国老国策的新动向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农村住房建设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和21世纪初期。通过这三个阶段,农民依靠政策和自己的力量明显改善了住房条件,大部分地区农民住宅从土坯房变成砖瓦房,一部分住进了楼房,住房面积也由少到多,生活配套设施从无到有,农民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了七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措施。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时强调,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就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政策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把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市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城乡统筹促进新农村建设。第二,对于真正的乡村居民点,应当贯彻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保持乡土气息、打造田园风光的基本原则,不能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和方法,以免破坏乡村地区应有的自然风貌和特色。结合村庄的建设需求、人文特色、产业特色、村容村貌,提高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 第三,保护历史文化、乡村风貌和地方特点,避免千村一面。在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地方文化、乡土文化、历史文化的同时,要积极提升农村地区的现代文明,加强农村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结全国新农村建设,我们提出了新居规划设计六大原则
    一、历史: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创造具有典型北方传统村落特色的农村居住环境。
    二、实际:规划设计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当地农村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满足群众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
    三、家园:改善环境品质,通过规划延续农村人际交往的家园性特征,努力创造自然和谐的农村新住区。
    四、旅游:引入最新设计理念,保持农村特有风貌,创造具有地方旅游特色的新农村。
    五、新技术:坚持从高标准、高要求、高品位角度出发,引人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在保证与历史文化风貌、自然环境景观相协调的同时,实现现代化新民居的居住目标。
    六、产业带动,配套支持:新农村建设要强调产业的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生产发展。能否把产业做强做大,真正使农民富裕起来,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全局,配套是新农村建设新居生活实现的保障。
    具体在项目结合如下:
    1、注重体现农村特色:在引入城市优点的基础上,力求保留农村特点,强调民风、民习、民俗,保留农居味道,并依次划分居住、服务、产业设施的功能布局,合理安排住区商业、学校以及公园、广场等配套设施。
    2、布局要有特色 :一个好的规划布局应该一是解决好生活、生产的关系,二是解决好与交通的关系,兵营式及串珠式布局当交通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相互干扰,同时布局还要综合考虑地域、自然、人文和历史特征、传统风貌特色等。
    3、建筑要有特色:注重建筑造型的新颖别致,风格新颖、美观协调,既有现代建筑的风情特色,又有旅游观赏价值。
    4、要体现文化特色(草根文化):建设新农村项目,要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一方面要坚持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风貌相结合,应该具有现代生活方式的健康特征,又具有传统社会的乡土风貌,农村中的乡土特色、地方特色、人文风情(居住习惯、偏好、农居特征)要保护好,使其达到多姿多彩各有特色。
    5、尊重环境与地质条件,强调类别墅住宅区(农民住进别墅区):首先从环境入手,环山临河近湿地,同时建筑层数的限制条件,本项目规划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整合环境,将适宜尺度的建筑散落其间,创造出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项目。
    6、规划要求:考虑节约用地的基本原则,尽可能的增加建筑密度;采取组团式布局,即打破原有兵营式呆板布局,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压力;结合开发策略进行组团布局,既能满足回迁居民的建筑面积需求,有能为后续的开发留有余地;在建筑层数不能增加的情况下,适度缩小楼间距,增大楼体的总长度;户型分布及组合要灵活,满足多种面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