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发布产销计划的时候,增幅高的感觉脸上有光;年中看着有点惨淡的任务完成比例,却感觉很没面子。高耶低耶?在中国车市,这些数据总是令人关注。
比亚迪日前宣布将年度产销任务下调25%,引来喝彩一片,好像敢为天下先?怎么说呢?我无话可说,因为当初对100%的增长就心存疑虑。
作为每年产销规划,恐怕不是“拍脑袋”工程,总要论证一番或两番。这不仅是自我战略战术问题,还有消费大环境,还有竞争对手,真不是“一个品牌的战斗”。因此,各家有的大胆出位,有的谨慎保守。汽车产业链条比较长,很多计划性很强,中间调整目标多少有点被动,除非你发布的计划是为了宣传炒作不是真实的。
看看上半年很多品牌的成绩单,可以说相当出色,总量在增长,但是车商压力普遍很大,库存在快速增长,好像苦日子要来了。
有一种说法叫“拐点”,依据就是车市已经连续3个月环比下滑。其实,不是这样,怎么拐了?产销都比去年都在增长。下滑也很正常,正常的车市都有淡季旺季之分,现在到了淡季,怎么就不能下滑呢?关键今年下滑的背景与去年相比,去年车市正常吗?不正常,年初到年底都是“旺季”,特殊背景下的亢奋岁月,现在还想那个好日子,就像蜜月一样,哪能是常态呀?
压力大来自何方?就是今年产销计划1800万辆,上半年才完成800万辆,压力可想而知,在此背景下面路或许更坎坷,这是真正考验厂家的时候。
这是感性认识,想一想,比去年产销增幅还是不小的,这也是客观事实。
对今年车市预测还可以,但是对内把握却不那么良好,目标定高了,竞争加剧了,市场难做了,不是市场不好,只是你的期望值太高。有的厂家本就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
翅膀不够硬的时候还需好好成长,有高飞志向,但也不要好高骛远,小个子吃不了大馍,这就是内因。
今年车市的精彩就在于平稳,而不是膨胀。
这无疑给车商上了一堂生动的哲学课:外因很关键,内因是根本。(刘士剑)
声明:新浪汽车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