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已经具备经济改革基础的广东来说,最好在人文社会领域有所突破,而创办教育特区可带来生产力、文化力和思想力的真正解放,带来长效的彻底的社会变革。
今年是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回首历史,通过设立特区,取得局部的实践经验,或推广或联动,使之普遍化、规范化进而稳态化这一模式,正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采用的路径。如今在各地区进行的大大小小的实验性改革,在全国各地的自由贸易区、开发区层出不穷,可以说,这些思路都来自特区模式。广东得此领先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30年怎么办?要想沿续以往30年的光荣历史,要继续“特区”模式的实验,重点在于创新。在什么领域创新?对已经具备经济改革基础的广东来说,当然最好在人文社会领域有所突破,而创办教育特区可带来生产力、文化力和思想力的真正解放,带来长效的彻底的社会变革。
从地区竞争力来说,广东发展教育特区,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由于产业模式或人才原因可能导致的产能衰竭问题。设立经济特区的时候,广东除了地缘关系并没有别的优势,基本上依靠邻近的港、澳、台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发展进出口业乃至较低层次的加工工业而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地缘因素已经弱化为次要因素。长三角与内地多个区域的兴起,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广东经济模式弱项凸显,发展势头稍逊,产业面临转型。长远来看,广东需要发展更为长效与决定性的领域,才能够保住地区竞争力。教育无疑是众多领域发展的关键。
叶檀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依靠政策面的宽松与中央公共财政的不断注入的特区时代”早就过去了,因为那些是有限的、可变的条件,而社会治理迟早要回归法治与平等,方可达至稳定与和谐。如果说特区模式在今天还有值得承继与效仿的价值的话,就在于它的自主性。当年习仲勋探讨设立特区时说,广东成立特区,“就是要中央放点权,让广东先行一步,放手干”。这点对今天确立教育特区的内涵核心尤为可贵。总的方向当然还是改革开放,教育特区的“特”字,更加集中地表现为“自主”精神,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自主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主动承担风险,改革现行的教育治理模式,突破既有局限,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
(本文发表于6月23日《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