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三) 第四章 (12)史迪威与陈纳德的分歧


 
           抗日风云(三)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四章  史迪威率兵反攻缅甸

                    中国远征军攻克松山  (12)

 

                  史迪威与陈纳德的分歧

 

    在兰姆加集训中国部队的打算实现了,总共已训练了三万多人。中印公路也开工了,似乎没有一件是史迪威所不能完成的。可是一眨眼又有了周折,1943年4月里,罗斯福总统电召史迪威回国。

    史迪威和陈纳德同坐一架飞机回国。

    由于战略思想的分岐,尽管他们过去在战场上配合得很好,现在史迪威和陈纳德的关系已出现了裂痕。

    讲究“空中优势”的陈纳德,曾写信给史迪威说,太平洋战争的战略应是:切断日本海上航线,鼓励中国军队向日占区发动进攻,抑制日本在缅甸和印度支那的空中活动,保卫空运物资的“驼峰航线”。陈纳德说,只要给他五百架战斗机和一百架运输机,再加上本战区的指挥全权,他就能实现上述战略任务。

    信心十足的陈纳德还担保,他的作战一旦成功,就将在中国开辟“一个供几代人贸易的庞大而友好的市场”。

    陈纳德的理论,对蒋介石很有吸引力。如果光靠空军力量就能赢得胜利,那就没有必要在地面上大动干戈了。空战又无须中国参加,看起来简单易行,只要有足够的飞机就行。于是,在蒋介石对美国提出的要求中,向陈纳德提供飞机排到了第一位。

    史迪威不同意陈纳德的观点。他起草了报告,说明即使有充足的飞机、燃料和炸弹源源供应陈纳德,日军也会很快对设在中国的美国空军基地进行报复。蒋介石的军队,无法保护那些毫无隐蔽的机场免遭袭击。

    史迪威的主张,是要建立一支经过扎实改组的中国军队,打通滇缅公路,确保物资供应,时机成熟即向日军发起总反攻。           史迪威              陈纳德

    罗斯福总统本人,此时倾向赞同陈纳德的观点。根据罗斯福的命令,以陈纳德为司令的第十四航空队于3月中旬在中国成立,陈纳德也被晋升为少将。

    蒋介石与史迪威发生冲突后,几次提出要由陈纳德代替史迪威在中国任指挥官,这也就无形中加深了史迪威与陈纳德之间的矛盾。

    4月28日,史迪威和陈纳德回到了华盛顿。

 

 

                    史迪威给蒋介石授勋

 

    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罗斯福对轴心国提出了“无条件投降”的要求。无形之中,同盟国的领导权已从英国首相转到美国总统手中。

    领导权易手同个人能力无关。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比英国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所以美国将军将指挥同盟国的联合部队。

    在对华问题上,罗斯福作出的安排是折中路线。一方面,他让陈纳德单独成立航空队,但又要史迪威领导;另一方面,他向蒋介石保证,要给中国提供五百架战斗机和每月空运一万吨物资,但又表示空运能力有限,最后还得靠打通地面运输线。

    受到召见的那天,史迪威在马歇尔的陪同下去到白宫。

    罗斯福靠在一张躺椅上,身着绒布衬衫,头戴旧帽子,打着蝴蝶领结。他不像盟军的最高统帅,倒像一个衣着随便的老头子,要去度周末的样子。

    史迪威谈了物资和精神方面的忧虑。目前他处境微妙,中印公路刚开了一个头,英国人就不愿配合。日军3月间向湖南湖北发起局部进攻,蒋介石就以为日军要进攻重庆,再三要抽调在印度集训的部队前往四川。

    至于反攻缅甸,史迪威说:“战机正在形成,但缺少部队和物资,反攻缅甸的计划无法实现。最令我头疼的问题,是中国将领不服从我的指挥,把我的命令当废纸。我好几次设想派出一支美军到华南,与中国云南部队会合,或是邀请共产党的部队参加重大军事行动。”

    不以为然的罗斯福连连摇头。他听信了威尔基等人的话,听信了来美游说的宋美龄的宣传,他的固定目标就是让中国参战,战后与美国结成盟国。

    美国总统已设想了四项对华原则:一是防止苏联战后干涉中国;二是支持中国收回被日本和其他国家侵占的领土;三是支持国民党政府;四是美国今后在远东的外交政策,必须以中美的密切关系为基础来制定。

    “我听说你把蒋介石先生称为‘花生米’,是吗?”罗斯福不满地说,“中国最有势力的人物,你竟不愿同他对话。你想过没有,明天他就可以要求撤换你,你的理智究竟到那儿去了,乔?”

    罗斯福接着又说:“乔,蒋介石不仅是委员长,还是一位国家元首,我们对他不能严厉地批评,也不能用对待摩洛哥、苏丹的方式要他承担义务。”

    “我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推迟计划中的空中攻势,”罗斯福最后强调说,“陈纳德的需要应得到优先满足。缅甸战役要缩小规模,仅在缅北发动一次局部进攻,并且必须在空中攻击之后。”

    美国总统的决定,给代号为“安纳吉姆”的缅甸战役,盖上了厚厚的一铲土。

    史迪威痛苦地意识到,他的争辩再也无济于事。罗斯福那么天真,那么听宣传,那么关心蒋介石,为蒋介石着想……

    告别时,罗斯福说:“乔,你是一位卓越的将领,这点我从来就没有怀疑过。但是你要多动脑子。你生来就是要拿第一的,不光是在网球场上。”

    史迪威开始发动宣传反击。

    在美军司令部,他听到,英国已经撤换了保守的魏菲尔将军,来振作他的英军司令部。可是在中国这边,蒋介石与何应钦用调开军队和阻挠给养的办法,来打扰史迪威在云南集训Y军部队。

    史迪威回到重庆后,决定发起揭露中国真实情况的运动,以对付国民党在华盛顿的有效宣传。戴维斯、谢伟思和美国大使馆部分工作人员,孜孜不倦搜集材料,向华盛顿反映中国的现状。

    5月份,另一位“中国通”乔治.艾奇逊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他一到重庆就发回报告说:“实际上,中国各方面的情况都在恶化。经济的恶化可能会带来全面崩溃的局面。”

    戴维斯致函总统顾问霍普金斯提出:“假若蒋介石不能或不愿改变现状,美国政府就应考虑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他又写道:“我们应当打定主意,避免在战争结束时,处于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和堕落的日本傀儡互相勾结,以反对获得苏联同情的民主大联合这种地位。”

    6月,斯大林解散了共产国际。他在广播中说,这样做是正确和及时的,可以堵住纳粹宣传机器的喉舌,不让他们再散布谣言,攻击苏联干涉别国内政。斯大林此举,旨在促进与盟国的关系。

    在中国有可能爆发一场新内战的时候,史迪威十分担忧。他再三警告陈纳德,不要用美国飞机袭击延安。

    恰在此时,中国抗战六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美国政府从笼络和安抚的目的出发,决定向蒋介石颁发一枚荣誉勋章。太平洋上鏖战正急,美国无力顾及远东,又担心盟国顶不住,只有稳住蒋介石,才能拖住中国境内的百万日军。

    美国信使带着大勋章,远渡重洋飞抵重庆,找到史迪威,请他出面代表美国政府为蒋介石授勋。史迪威的脑子可转不过弯来,死活不愿出面。

    信使急了,甜言蜜语地对史迪威说:“好了,就算将军阁下拉不下脸,不喜欢演戏,不想在重庆国民党大礼堂内露面。可是将军阁下总该想想中印公路,想想从那儿还能借到兵吧?”

    史迪威不为所动。他左耳进,右耳出。无论信使怎样说,史迪威仍不松口。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板着脸说:“我干不了这个活儿,你们最好另请高明!”

    信使无法,只好求助于行政命令。

    马歇尔来电,催促史迪威尽快授勋。电报强调,罗斯福总统要知道授勋的确切日期,史迪威必须无条件执行。

    史迪威不得不同意出面授勋了,他不愿意驳马歇尔的面子,他们是好朋友。他也不能违抗总统的意愿。

    授勋那天,史迪威极不情愿地出场了。他硬着头皮站在那里,百般的不自在。信使明白他的心思,寸步不离地监视着他,生怕他临时又溜掉。

    蒋介石出场了。他的军服线条毕挺,他的脚步自信而沉着。在场的中国官员都围着他团团转。权力的光环,象一件无形的斗篷披在他身上。走在他身边的是宋美龄,身着无袖印花衫,犹如美丽的大蝴蝶,飞来给授勋仪式增辉添色。

    美国大使馆临时代办艾奇逊上前搭话时,史迪威没有动容,信使又着急起来。

    史迪威憋着一肚子气。近两个月来,他写信要求见蒋介石,得不到答复;挂长途电话到重庆,回答总是说蒋介石“不在”。要不是白宫的高手们想出这么个馊主意,他才不想来给“花生米”授什么勋哩。

    蒋介石跟艾奇逊代办、跟美国总统信使握了手,最后才跟史迪威握手。他们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

    军乐队奏起了喜庆的乐曲,授勋仪式开始举行。

    到场的中国军政官员,依官职大小列为几排,众星拱月似的把蒋介石簇拥在前面,与美国人面对面相向着。

    音乐刚停下来,史迪威便走向麦克风,用汉语发表了即席讲话。他把蒋介石称为“捍卫自由世界的旗手”、“美国人民的宝贵朋友”,说蒋介石为领导中国抗战作出了“崇高的鼓舞人心的成就”。当然,这调子是白宫定下来的。

    蒋介石抿着嘴,目不转眼地看着史迪威讲话,脸上慢慢有了笑容。

    史迪威讲完话后,美国总统信使走过来,呈上一个紫色的丝绒盒子,里面装着那枚金光闪闪的荣誉军团勋章。

    蒋介石的目光凝视着前方,笑容可掬。

    史迪威匆匆打开丝绒盒,取出勋章,站在一臂远的距离把它别在蒋介石胸前。后者则亲密地向他欠过身来。

    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摄影记者一窝蜂涌上来照相。

    蒋介石满面春风,双手交叉放在腹前,兴致勃勃接受下属们的祝贺。

    迎着频频闪动的镁光灯,兴高采烈的蒋介石发表了讲话。他表示感激美国盟邦给予的殊荣,表示要为亚太战区作出更多的贡献。

    授勋后的第五天,蒋介石批准了史迪威反攻缅甸的军事计划。蒋介石此时同意反攻缅甸,有几重原因:一是打通滇缅公路,取得各种必要物资,抗战困难即可减轻;二是美国向中国要人,中国就向美国要武器。当初美方答应运来装备六十个中国师的武器,一直没有给够;三是以前中央军开进云南,要征得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同意,现在提反攻,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去许多中央军,将来在云南可以压制龙云。

 

 

 

 

 

 

 

                         参阅资料

 

    1.《惠通桥“重走滇缅路”之五》郑千山/文《春城晚报》1995.10.10

    2.《令人回肠荡气的“筑路歌”》文经/文                  (1995.10.14)

    3.《松山,充满传奇的山》董其伟/文《云南日报》1995.10.27(1995.11.02)

    4.《一分钟改写了历史》沙 平/文《文摘旬刊》1999..1.1

        原载《文史精华》1998.12                            (1999.01.10)

    5.《改写历史的一瞬间》张定白/文《文摘旬刊》1999.11.5

        原载《文史精华》1999.8                             (1999.12.05)

    6.《蒙巴顿险步山本五十六后尘》高 峰/文《作家文摘》2000.4.11

        原载《北京晨报》2000.3.26                          (2000.04.14)

    7.杨耀健著:《史迪威与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10北京版

                                 (1992.2.28-29笔记于镇源金矿 2000.4.16)

    8.《宋子文传》 杨菁/著《作家文摘》2000.8.1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2000.12.20)

    9.《撒切尔夫人面谢中国英雄》《文摘周刊》2000.5.1

        原载《民主与法制画报》                             (2001.05.13)

    10.《松山作证》 王雪飞 沈向兴/文《云南日报》2000.11.10 (2001.05.23)

    11.《第一任海南要塞司令陈明仁》陶梓夫/文《五指山》1992.4

                                                           (2001.08.05)

    12.《国民党金融之父宋子文》(选载之四)杨者圣/著《作家文摘》2002.9.20

                                                           (2002.09.21)

    13.《冯玉祥自传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冯玉祥/著《作家文摘》2002.8.27

            (选载之五)                                     (2002.10.08)

    14.《国民党金融之父宋子文》《作家文摘》2002.10.8、11、15

            (选载之七、八、九)                        (2002.10.10-18)

    15.《中国远征军与阿拉曼会战》倪乐雄/文《文摘周报》2002.11.25

        原载《看世界》2002年第11期                         (2002.11.27)

    16.《毛泽东与谢伟思的谈话》《作家文摘》2003.5.27

        原载《影响白宫对华政策的“中国通”一个前外交官的采访手记》

            金先宏/著 时事出版社2003.1 出版                (2003.06.02)

    17.《史迪威将军与中国上尉》甘竞存/文《作家文摘》2003.8.26

        原载《文史精华》2003.8                             (2003.08.29)

    18.《我收藏的〈围攻松山日军战斗图〉》陈立言/文《春城晚报》2004.9.22

                                                           (2004.09.25)

    19.《龙陵: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于海涛 何德尊/文《作家文摘》2005.6.28

        原载《军事历史》2005年第6期                        (2005.07.04)

    20.《陈诚缘何失去远征军司令一职》宁志一/文《作家文摘》2005.8.5

        原载《文史精华》2005年第6期                        (2005.08.08)

    21.《加强连“连长”》彭荆风/文《春城晚报》2005.7.11     (2005.8.12)

    22.《在印度受训的日子》《作家文摘》2005.8.16

        原载《青年参考》2005.8.10                          (2005.08.20)

    23.《建设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罗巍/文《作家文摘》2005.8.30

        原载《解放军文艺》2005年第8期                      (2005.09.05)

    24.《国殇墓园的回声》张昆华/文《作家文摘》2005.8.30

        原载《文学报》2005.8.11                            (2005.09.06)

    25.《渡过愤怒之河》孙敏/文 《春城晚报》2005.7.20       (2005.09.09)

    26.《激战松山“滇西抗战系列三”》《春城晚报》2005.8.10 (2006.09.10)

    27.《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史实》 孙翔宇/文《参考消息》2005.8.4

                                                           (2005.09.11)

    28.《远征军,60年后的叩问》章东磐 孙敏 邓康延/文《作家文摘》2005.9.23

        原载《凤凰周刊》2005年第25期                       (2005.09.26)

    29.《追忆我的曾祖父卫立煌》成章/文《春城晚报》2005.10.1(2005.10.01)

    30.《厉兵印度兰姆伽--个中国远征军士兵的回忆》杨毓骧/文《春城晚报》2005.2.3

                                                           (2006.02.10)

    31.《“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马祥林/著《文摘旬刊》2006.3.17

        原载《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2006.03.24)

    32.《松山战役中的台湾老兵》宋向东/文《春城晚报》2006.8.27

                                                           (2006.08.28)

    33.《对决:史迪威与蒋介石》《作家文摘》2006.10.17

        原载《滇缅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缅甸-印度战场”的壮丽史诗》

(美)韦伯斯特/著 朱靖江/译 作家出版社2006.4出版 (2006.10.24)

    34.《计划制造坠机罗斯福曾下令除掉蒋介石》《文摘周报》2007.1.30

        原载“人民网”                                     (2007.02.08)

    35.《国民党五大“抗日王牌军”的兴衰》何新春等/文《文摘旬刊》2007.1.19

        原载《党史信息报》2007.1.3                         (2007.02.14)

    36.《宋子文曾想取代蒋介石》李辉/文《文摘旬刊》2007.2.2

        原载《环球人物》2007.2                             (2007.02.21)

37.《滇西大反攻:浴血抗战,还我河山》沙 平/文《云南老年报》2007.6.29

                               (2007.08.17)

38.《“山中宰相”李根源》汤雄/文《云南老年报》2007.8.31

原载《文史精华》                     (2007.09.17)

39.《1944,卫立煌督战松山反攻》方知今/文《作家文摘》2009.12.22

    原载《中国远征军》(上下)方知今/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9出版

                                                       (2010.01.15)

40.《松山:一处保存完整的战场遗址》林天宏/文《作家文摘》2010.4.6

    原载《中国青年报》2010.3.31                        (2010.04.13)

41.《蒋介石日记中史迪威的五宗罪》薛念文/文《作家文摘》2010.5.28

    原载《档案春秋》2010年第5期                        (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