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芸芸众生中建立“仰望感”(见《新民楼市这帮人》)


在芸芸众生中建立“仰望感”

 

李宗苗/文

 

 

    即便各式各样传播手段层出无穷,即便各式各样新兴媒介蚕食市场份额,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参天大树比春笋命长耐折腾,只要敢于吃苦,勇于创新,善于经营,纸媒经营这棵大树绽放奇葩结出硕果不是空话。

 

有人“报钟”,有人“制钟”

 

    想来,我们都有着切身的深刻的体会,房地产卖的就是一种预期和体验。在一个供需平衡、充分竞争的区域市场,报广(包括硬广和软广)往往是该区域人们生存状态的一个读本。出差外地,买上一两份本地主流报纸,透过房地产报广这一窗口,可大致窥见行业现状、风土人情。

 

    做房地产,看似风光,其实大多埋藏着许多不足与外人道的苦。尤其房地产媒体这一行当,无任何捷径可走——可能干这个太过于辛苦,多数人见势不妙,撤了,结果坚持下来的久而久之成为“资深人士”。

 

    这个行当给人带来的刺激和成就感之大,外人是难以想象的。一个标题,或者一篇文章,或者一个伟大的创意和报版,可以制造数以百计的上门和进线量,创造数以亿计的销售额,媒体人的光芒在那一刻,盖过了美国总统!

 

    房地产传播这个大箩筐里当然也有“纯新闻”。但是,诡异之处在于,自有房地产传播这门差事以来,那些原来“只做纯新闻”的爷们姐们无一例外“红杏出墙”,“湿身”于广告经营。原深圳特区报的蔡照明,北京晚报的陈大阳,中国建设报的刘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袁一泓,中国经营报的谢红玲……他们推开了开发商递过来的几百上千元的“小红包”,义无反顾地“下海”,干起了房地产媒体广告这一“谋财不害命”的大营生。

 

    房地产不是家电,不是汽车,它的异质特性注定每一个房地产项目都有它不可以“标准化”复制之处。这不可复制的单元部分,常常可以分出项目运作水平的高下成败。中国一些大型房企选择标准化、工厂化之路,实际上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某种身不由己,迫不得已,而非行业发展规律使然,更远非唯一方向。若果你只是想做房地产纯新闻人,紧紧盯住这些所谓“大鳄”,以及一些话语制造者的一举一动,密切留意所在区域市场热点即可混个酒足饭饱;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房地产媒体人,那么你不应当绝缘于具体项目,尤其在中国——莫非,从“报钟”,到“制钟”,是一种“宿命”?

 

“卖点”人人懂,“买点”最关键

 

    房地产传播解决的其实是找到项目说话的对象和说话的方式方法。同样定位于豪宅,可能A豪宅面对的说话对象为人低调,富有内涵,属于“隐富型”,而B豪宅的说话对象属于“显富型”,喜欢张扬炫富,我们就得注意区别对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力争好钢用在刀刃上,用好用活开发商托付给你的每一分钱,使传播效果精确化、最大化。当然,有人认为纸媒的性价比不高,一个整版报广十几万,进线却才几十甚至个位数,不值。其实,姑且不论这个报版是否够创意够穿透,就房地产营销分工的角度,报广的作用在于,帮助解决项目溢价与印象加分,换句话说,打出去的报广是否有效果,不只看进线上门,更要看是否提升了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对本项目的价格预期,留下相对高的印象分,或者,是否有利项目重塑形象,有助转换客户“买点”。

 

    2008年11月许,正值南京房地产市场最萧条,片区竞争对手和外围同类产品降价求售时期,只做过小范围线下宣传,而且目标很高、定价不低的金地名京就要开盘了。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寥寥三四周,金地不喜欢拿豪宅说事,彼时的豪宅,的确也成了萧条行情下“降价跑量”的代名词。令人沮丧的还有项目所在片区没办法给予项目贡献溢价。怎么办?如何刺破冰点,一炮而红?

 

    金地南京分公司当时的总经理邓耀东、副总经理陈卿虽说对项目品质很有信心,但市场没办法提振信心,于是,我们从金地名京的差异化品质入手,试图说服客户相信覆巢之下也有完卵!

 

    概念一开始是模糊而不确定的,在专访赵汉忠(金地集团上海公司掌门人)谈金地名京淡市下不仅不减产品“配置”,而且还追加成本投入的文章见报后的第二天面谈中,我们的思路渐渐清晰:从头等舱或五星级酒店身上找到项目的差异性诉求点?

 

    一直到文章修正成稿准备发给金地过目之前的几分钟,一个响亮的标题横空出世:《坐头等舱的人不会在乎经济舱打折》。邓耀东后来评价说,这篇文章很有穿透力,不仅建立了项目的差别性,而且成功地让目标客户把金地名京与“头等舱”划上了等号。后面的文章顺理成章:《因为你们坚持做头等舱,所以我们坚持坐头等舱》。

 

    在这期间,我们并且学罗斯福“炉边谈话”,在报纸上配合了大量谈话式、口语化的文章宣传。这非常重要,当时市场之冷透彻心骨,用“谈话”而非高高在上的宣讲说教方式比较容易拉近项目与客户之间的感情,制造了心理上的寄托感与信任感。

 

    进入2009年初,市场乍暖还寒时,我们又推出了重磅文章《金地名京不是爱玛仕》,进一步巩固已购买客户的信心认同,尤其在项目价位拉升之后,达到拔高项目价值的目的。

 

 

一边苦做俯卧撑,一边巧献音乐盒

 

    我曾经拿中海与万科的品牌禀性做了一个比较:中海实干,万科巧干——“当中海挥汗如雨、满心得意、吭哧坑哧地在女孩子面前做第99个俯卧撑的时候,她可能已经被万科为她收集的她最喜欢的一个音乐盒打动了心扉。”

 

    做媒体,个人认为既要实干,也要巧干,既要在女孩子面前显示自己有多强壮,有见识、聪明、学贯中西、知识渊博,而且也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前戏”,直捣黄龙——好姑娘太少,而狼太多也。

 

    纸媒的另一效用,是易于在芸芸众生中建立权威的“仰望感”。虽然这些“芸芸众生”不一定是某一项目的成交客户,却是口碑相传的重要载体——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苦苦追求的女孩子身边的闺蜜都觉得你不咋的,她怎么会看上你?一个项目的知名度、美誉度、“仰望度”,不是单一营销动作即可大功告成,而应由系统动作联合发力——不尊重媒体规律,不懂得善用媒体,很难有如此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