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只建大楼是不行的


               现代都市不如千年不涝古城

                    文/马跃成
    虽然我们是现代人,但是在城市建设的思想上还比不上千年前的古人,所以要向古人学习新思想。

     昨天的新京报有篇读者来信,说两年前,自家附近的人行道路面换上了一种可以储存雨水的特质砖青砖,是一种城市节水的新产品,也造价不菲。
     据说深青颜色砖体厚厚的,天晴的时候从不起土,下雨的时候更不积水,雨后的路面因为潮湿颜色更深,不管多少人走过都洁净如初。让人不禁赞赏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科技力量。
     可三天前,忽然来了施工队伍,他们带来了冲击钻、空压机,很快就将一米宽的口子从展览路钻通到月坛北街,两边堆起了长长的土山,尘土飞扬,一条好好的人行马路瞬间消失。好多路人问是做什么用,工人答道“电信用”,路边上也摆放着很多准备埋进去的电缆管。也许是承诺尽量不去“扰民”,工人们几乎第二天就将路面铺好了。但那是怎样的路面啊———如数、如样用旧砖恢复的路面高低不平,缝隙敞着,更有一些凿断裂的砖也凑合对上,横竖不齐,令人心痛不已。
     “拉链路”在中国每个城市都不是新鲜事,这反映的其实不是简单的施工程序问题,而是政府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思想和能力问题。
     最近江西大水,不但抚河决堤,而且赣州新城也全部被淹,但是奇怪的是,在赣州古城区,尽管也是大雨倾盆,但是古城的大水却没有对城区造成太大的影响。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青岛发生过,新城尽管水泥管子从横交错,但是每到大雨,路面就水流成河。而百年前建设的老城区却都是安然无恙,逾百年大雨也没有关系。
     城市建设今不如昔,现代技术解决不了的难题,古人去能通过简单的传统办法化解的非常漂亮。
     千年前,赣州市古老的城市排涝设施——福寿沟仍在地势相对低洼的老城区发挥重要作用。
     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刘彝任虔州知军,主持规划建设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并根据街道布局,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福沟和寿沟两个排水干道系统。
     刘彝根据城区地势,在城内筑福、寿两沟,解除了虔州城的水患。浩大的福、寿两沟工程费时将近十年时间才完工,这一令人称奇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对赣州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赣州的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好处。直到今日,还有九百多米下水道仍然在使用,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
     有人说,在中国,最不惧暴雨的城市,不是首都北京,也不是国际大都市上海,而是青岛。早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就为这个沿海小渔村,设计了足够使用百年的现代排水系统,其中雨污分流模式,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未能做到。
     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当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极具现代意识的城市下水管网,让100年后的青岛人依旧受益。
     是德国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雨污分流的概念。雨污分流的规划是非常先进的,修建单独的污水管道,进行分类处理和排放,保障雨水管道的畅通。即便在今天,国内很多城市也做不到这一点。
     曾有人问:“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龙应台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如果用龙应台的标准衡量,那么青岛在100年前就进入先进行列。而北京即使是现在也还是落后地区,因为月初的那场不算大的一阵暴雨就让很多汽车趴窝了,丰益桥等多处立交桥下积水深达一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