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赛场上的“中国制造”
南非世界杯赛场上,终于见到汉字打出的广告——大家都熟悉的哈尔滨啤酒,和大家都不熟悉的“中国英利”。有媒体披露,哈尔滨啤酒得以亮相世界杯赛场,是借了百威啤酒的顺风。由于被百威啤酒收购,哈尔滨啤酒“搭车”驶进了世界杯赛场。于是,真正作为世界杯赞助商出现在世界杯赛场的中国企业,只有此前默默无闻的“中国英利”。
世界杯不仅是各国球队和球迷的秀场,也是各国企业的秀场和竞技场,已经是世所公认的常识,在这样的盛大秀场上,中国企业如此寥落,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中国人沮丧的事实。
一家企业是否参与世界杯这样的顶级赛事,大致取决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企业是否有走向世界的需要,二是企业是否有走向世界的能力。批评中国企业尚不具备走向世界的能力,大约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但若断言中国企业缺少走向世界的需要,则恐怕会招致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对于自豪于“世界工厂”的中国而言,走向世界几乎是必由之路,何以存在“不需要”之论?
然而,当中国企业仍然可以,而且满足于在世界一体化分工的低端,扮演世界市场的廉价产品供应商的时候,多些再多些的产量、低些再低些的价格,就成为中国企业赖以生存的不二法门。此时,世界杯赛场上的昂贵广告,既是企业不能承受之重,也是暂时无暇亦无须顾及的“远虑”。换言之,只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还没有成为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迫在眉睫的课题,中国企业借助世界杯这样的豪华赛场而走向世界的需求,就远没有进一步压低成本来得更加迫切。
经济转型早已是老生常谈,于今却迟迟不见像样的动静。以致吴敬琏先生借助报端发出浩叹式的诘问“经济转型说了27年,何时能够真正转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全程参与者,吴敬琏先生的诘问,无疑点中许多人心中的困惑。
在“地球是平的”和“全球一体化”的美好图景下,甘居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以多种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为“核心竞争力”,在全球一体化分工中,扮演了一个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农民工”角色。和“农民工”的境遇相似,在奉献出廉价劳动的同时,我们获得的无非是微薄的收入和生活境遇的些许改善,付出的却是被低价掠夺的土地、被无限透支的健康和老无所依的未来。在某种理论的阐述之下,这悖谬的现状之所以能够理直气壮地长期持续,在于我们无奈地被置于“历史”和“世界”所给定的规定情景,既除了继续牺牲资源、环境和社会公平,而在世界分工的最低端谋求最低限度的发展之外,我们别无他途。作为“世界工厂”而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却至今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借助世界杯赛场打造自身的形象,实在可称上述世界分工理论最忠实的信徒。
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规律,却不以人们,尤其是当政者的意志而转移。中国企业至今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动力走向世界的现实,其实是某种人为制造的假象,却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当劳动者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的诉求被人为压制,罢工等正当的博弈手段被政府当成影响投资环境的“不利因素”而打压;当早已不堪重负的环境污染、资源流失被刻意忽视和掩饰,中国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迫切性,也就被人为拖后,中国企业以几乎无限度地向内压榨劳动者利益而“挖潜”,代替了在世界经济分工中的角色升级,使中国成了一个自觉增加乃至激化自身社会矛盾,以帮助缓解世界矛盾的无私奉献者。更可悲的是,这种奉献行为所塑造的外部形象,却更像是一个匍匐于食物链低端的食腐兽。
最近,提高劳动者待遇,让劳动者获得有尊严的生活,终于成为政治决策的核心议程,各路经济学家也开始憧憬提高劳动者待遇、允许劳动者直接与企业主博弈,会如何“倒逼”迟迟不能实现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事实验证这种“倒逼”是恰逢其时还是已经太迟,但无论如何,吴敬琏先生的诘问“经济转型说了27年,何时能够真正转变”,却可能在这种“倒逼“之下真正起步。
此前有消息称,美国苹果公司已经表示,将把其利润的一小部分转移给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司,以帮助后者提高员工待遇。苹果公司的这一“善举”,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富士康公司在产业链的下游地位,但至少证明在劳动者的“倒逼”之下,企业对外也有一定的博弈空间,不一定非要无限度地对内压榨劳动者的收入和待遇。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动力,绝不仅仅来自政府的正确判断和英明决策,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劳动者渴望尊严、公平的基本诉求使然。政府不人为扭曲社会发展规律,不人为抑制劳动者的诉求,不以政治权力与资本势力合谋压迫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就是最英明的决策和最大的善治,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自会应时而来。出现在经济“世界杯”赛场上的中国企业,自然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