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的历史之一


纳豆联系着中日两国。纳豆源于中国,盛于日本。古书《和汉三才图会》记载:纳豆自中国秦汉以来开始制作。始于中国的豆豉,原名幽菽(shu,古时称大豆为,据《中国化学史》解释,幽菽是大豆煮熟后,经过幽闭发酵而成的意思,后更名为豆豉。豆豉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且经久不衰,最晚在唐代传入日本。据日本真人元开撰写的《唐大和尚东征传》叙述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在西元754年东渡日本时,所备物资曰备办海粮。红绿米、苓脂一百石,甜豉三十石……” 
  
纳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食物之一。有位藤原明衡撰写的《新猿乐记》一书中,首度出现了「纳豆」一词。「纳豆」就是「纳所之豆」。「纳所」为寺院办理米谷钱财的地方,或是「大寮」(厨房)。中国古代禅院非常重视纳豆,常在岁暮或年初,被当作寺院之间相互赠送的礼品,或寺院赠答施主的礼物,而平时坐禅的僧侣在坐禅之前,也会食用可帮助体内水分吸收的纳豆,以减少坐禅时起旋如厕的次数,所以纳豆又名「坐禅豆」或「寺纳豆」;有因日本纳豆的制法源自中国,所以又称为「唐纳豆」。
  
纳豆富含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抗除恶细菌等作用。纳豆的消化率是百分之八十,还有调整肠胃和降血压的效用,也能缓和酒精对人体的伤害,减轻肝脏负担及保护胃壁的功能。近年来还发现纳豆有抗癌功效,能有效防止便秘和大肠癌、直肠癌的发生。
   
纳豆的广受人们喜爱,不仅是日本人佐餐、扮面的家常食品,它还有专属的纪念日,每年的七月十日就是俗称的「纳豆日」。
 纳豆名字的由来
  
纳豆在日本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钠豆最初是利用稻草上自然的枯草菌发酵,在寺庙的厨房制造,因为寺庙的厨房制造,因为寺庙的厨房叫纳所,所以叫纳豆,纳豆当时是素食的僧侣们重要营养来源,也是日本皇室、僧侣、贵族、武士的御用营养品。
稻草苞纳豆
 
日本产的稻子每株大约有1000万个以孢子状态附着的枯草菌,把稻子扎成一束可形成被称为的容器状形式,然后把煮过的大豆放在里面,就会产出粘粘乎乎可拉出丝的纳豆。
公元1051年在日本的平安时代,打仗时,武士将煮大豆用稻草包裹当口粮,用马驮着,利用稻草中的枯草菌发酵后食用,当时稻草苞纳豆是食用的主流。然而由于野生菌发酵制成的纳豆威力弱小,菌数又少,发酵条件又差,也时常有腐败的情况发生,而且当时食用纳豆主要是为了营养需要。

纳豆由皇室流向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