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加坡 亲历彼岸教育


走进新加坡 亲历彼岸教育

北京七一小学与新加坡大智小学“结谊浸儒”纪实

本报记者 雷玲 文并摄

 

背景材料

2008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与新加坡大智小学签署了为期三年的结谊计划,以期促进双方学生在语言、文化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提高,开拓国际视野,同时,促进双方教师互通有无,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008年 11月5日至11日,大智小学校22名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及5名教师首次来访北京七一小学,正式启动了两校间“结谊浸儒”的学习交流活动。三年间,两校开展了系列交流互访活动。

 

主题报道

2010年4月中旬,北京七一小学24名师生走进新加坡大智小学一周,进课堂听课、上课,参观校园,参与校园活动,亲身体验了新加坡小学的学习与生活,为两校间的“结谊浸儒”行动书写出鲜活的篇章。

学习:临时插班 推门听课

     七一师生走进大智小学的第一天清晨7:30,伴随大智小学印度籍学生一段欢快的印度迎宾舞,师生受到了大智小学师生的热烈欢迎。在随后的三天里,大智小学向七一师生们开放了学校的所有课堂,包括英文、华文、数学 、科学、社会科学、美术、好公民、国际友谊日、课外活动日等共28节教学课或活动课。

七一师生参加完大智小学的升旗礼后,20名同学就分别被大智小学的两名学习伙伴争先恐后地“抢”走,带进了各自的班级。“我的学习伙伴是五年级E班的王泽凡和钟欣廷。”七一小学六年级的曹子毅同学告诉记者。随后的三天时间,他每天都会跟着他的两个伙伴随班听课、参加课外活动等。

在学生们“随班就读”的同时,七一小学的带队副校长苏立和其他教师在大智小学华文科主任郭瑀的带领下,走进不同的班级听课。

教语文的赵博蕊老师首先选择听的是一节英文课。据了解,在新加坡,英文是相当于母语,英文课的地位类似我国的语文课。赵老师听完课后说:“虽然这是一节英文课,听着听着,我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节课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设计海报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课堂的设计很有趣味性。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都给予了适当的评价。仔细想想,这些环节不是都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出现过吗?”

新加坡老师课堂上种种相似的教学方法,引发了赵老师的思考:好的课堂、有趣的课堂一定是相同的,它们都有清晰的教学流程,都适合孩子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一小学教学主任朱凤书是教数学的,而她却被一堂“双师同堂”的美术课吸引。在五年级E班的一节美术课上,有两位老师在教室里忙碌。科任老师刘志兰介绍,每学期学校都会就专业性强的内容在校外请专业教师为学生上课,目前上静物写生课的另一位教师就是学校通过教育部批准、政府出资从校外机构中聘请的导师。这类课每学期有10次课,每次两节课。“10次课之后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总体考核,整体上孩子有收获就可以了。”对朱凤书老师提出的如何考核的问题,刘老师如此解释。

在5E班教室里,记者看到七一小学的曹子毅同学坐在学生中间,“很好玩,老师给了我们充分的自由。” 正专心致志地跟班里同学一起画老师布置的无主题静物的曹子毅悄悄告诉记者。

交流:我上你评 互通互学

七一小学的赵博蕊和孙宇老师在此次交流活动中有着特殊的使命,她们分别要为新加坡的学生上两节语文课。

走进大智小学第二天上午,赵博蕊老师给大智小学华文班学生上的是一节《两只小鸟》看图说话课。课从多媒体上的画面引入,几只小鸟在路边快乐地玩耍着。这时,一辆卡车飞驰而过,不幸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一只小鸟失去了生命,它的伙伴来到死去的小鸟身旁,焦急询问,不停的呼唤……

赵老师从“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六大要素入手,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智小学低年级华文班教华文课的谭老师在听课时告诉记者,赵老师的设计性、逻辑性很强,值得新加坡老师学习。

第三天上午,孙宇老师为大智小学华文班学生带来的是一节《我喜欢的小动物》作文课。“早在两年前,我就和大智学校的华文老师们有所接触,我们在交流中得知他们非常需要我们的方法和指导。为了准备好这一节课,我花费了很大的心血。据我了解,新加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中文水平只能相当于我们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水平。所以,我选择了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作文题材之一——状物作文,来教孩子们细心观察,有序表达的方法。”孙老师告诉记者。

这节精心准备的作文课吸引了学生们,课堂上,一位孩子学得很快,随着孙老师讲授的进程创作出了自己的文章,而且字迹整齐、词句通顺。孙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力表扬了这个有些羞涩的孩子。

两位老师上完交流课后,与新加坡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

对赵博蕊老师的课,新加坡教师更多关注的她的设计思路,对此,赵老师告诉新加坡的华文老师:“我的设计是想让孩子们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让孩子们学习观察方法,并且学会联想不仅能够想到画面上的内容,还能够想到画面背后的内容。最后,让孩子用记叙文的手法把内容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对孙宇老师的这堂课,新加坡老师更多关注的是中国教师如何对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指导作文。孙老师告诉他们:国内中年级的孩子学习作文一般是从状物开始,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一个物体写具体。同时,一个学期至少有6次大作文,周记一周一篇,小练笔随时都有。

交流中,双方老师就如何针对本土学生情况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此次活动,七一学校校长许培军虽然因公务在身没能前往新加坡,但此前刚参加了中新两国中小学校长“如何促进学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做法”研讨会的许校长,对此次活动十分支持和期待,她告诉记者:“新加坡的课堂教学更开放更活跃,新加坡大智小学的学生曾在我们学校上课一周,课堂上他们表现得比较散,纪律不好,但是他们的思维活跃,表现更积极主动,创新能力很强。这是我们七一小学教师们应该好好向新加坡的老师们学习的,这也是我安排此次活动的目的。”

分享:七一与大智 友谊地久天长

七一小学访问团到大智小学的第二天,是大智小学一年一度的“国际友谊日”。当天,大智小学全校师生与七一小学师生欢聚在礼堂,同学们身穿代表自己国家的民族服装,自豪地举着自己国家的小国旗大胆地走上舞台,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向大家问好。富有民族特色的尼泊尔舞蹈、缅甸歌舞、一年级德国小同学认真的表演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大屏幕上显示中国国旗时,伴随着《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欢快旋律,全校师生一起拍起手来,孩子们满脸笑容。两位穿着中国旗袍的小姑娘走上舞台,当大智小学全校师生一起念出大屏幕上的中文问候语“你好!”时,让北京来的客人兴奋不已。

七一小学师生为大智小学这一特别的节日准备了精心的礼物。当身着漂亮健美操服装的七一小学学生一亮相,全场响起了“哇!”的惊喜声。七一小学健美操团为国际友谊日呈现的管乐表演《我和你》及健美操表演《舞动童年》,赢得了大智小学师生的热烈掌声,将国际友谊日的演出推向高潮。

郭瑀介绍,大智小学的国际友谊日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主题,去年的主题是介绍钱币,今年的主题是介绍不同国家的民族服饰、问候语、民族歌舞。国际友谊日的节目单也非常有创意,今年选用的是“航空菜单”,把表演的各个环节分为“开胃菜”、“飞机套餐”和“甜点”。

在国际友谊日最后的“甜点”环节,来自北京的七一小学师生和大智小学的师生一起牵手,大合唱《WE ARE THE WORLD》,整个礼堂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同学们手拉手、心连心,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友谊地久天长”诗篇。

 

彼岸看点

 

个别辅导教师与专门补习室

这些教师主要是对英语、数学等课程学习困难的3-8名孩子进行个别指导,学校设有专门的补习室,通常在正常上课时间,这些孩子就到专门的补习室上课。如数学补习室内,有各种颜色鲜艳、造型可爱的数字图片,有可操作的几何图形、立体学具,教室的地面上还画有“数轴”等图形。为了让低年级的孩子理解数学,学校还从美国购买了大量价格昂贵的学具。

lose-find”失物招领处

在大智小学一层图书馆对面的墙壁上,有一个装饰漂亮的玻璃橱窗,里面每个格子里摆放着一件物品,有钱夹、比价本、笔袋等,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个橱窗很像一件艺术品。然而橱窗内却标着“lose-find”的文字,原来这是一个失物招领处,通常学生遗失的东西如果一星期内没有人到指定地点领取就会以展示的方式寻找主人。

国民教育之消防安全教育

在新加坡,每个学校都会为年级不同的学生安排“国民教育”内容,教学内容通常由社区的相关部门进行义务支持。通常在一二年级会为学生安排消防教育的内容,而学习使用灭火器是学生的必修内容。同时,消防队员还要教学生学习灾害现场急救方法,如人工呼吸、用三角带固定受伤的小臂等。

 

师生感悟

有趣的“汉堡式”英语课

七一小学教学主任朱凤书

英语是新加坡学校的教学用语,他们的英语课相当于我们的语文课。此次访学活动中,我们听了三节三年级的英语课,涉及到阅读和写作。将几节课综合起来看,我认为大智小学的英语写作课有三个突出特点可供我们学习:一是“读与写密切结合”,二是重视“体验”,三是重视“趣味”。

首先谈“读与写结合”。新加坡老师介绍,三年级是孩子练习写文章段落的开始。他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写结合”。首先老师带领孩子们共同读一本绘本图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先引导孩子观察图片,用语言描述图片的内容,回答老师的提问,然后读出和图片配合的英语句子,老师带领孩子们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一本书读完后,要求孩子们朗读熟练。

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我们的语文教学很相似,但是新加坡的英语教学更注重观察、表达和阅读;我们的语文课更重视词语和朗读。

接下来几节课的设计都会围绕阅读的内容展开写作的教学,例如,有一节课讲的是学校要举办一个“the cutest  pet competition”小宠物大赛活动,要求同学小组一起设计一个比赛的‘海报’”,孩子们很热烈地讨论海报的内容和写作语言,积极性很高。“小猫”“小狗”“乌龟”“小鱼”等可爱的动物都成了比赛的主角。教师则不停地在各组巡视,指导孩子们的写作。

这只是写作的第一个活动。接下来,老师还会组织孩子们带着介绍自己宠物的文章来参加“最可爱的宠物大赛”。从写海报,到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围绕“治愈小王子的不开心”老师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大的情境之中学习。

说到“体验”,我们很不陌生,因为我们的新课程也强调丰富孩子的体验,让孩子不断积累学习和活动经验,但是我们的体验活动在哪里?走出校园开阔视野是体验,在家中帮妈妈做事情也是体验,课堂上的交流思考更是体验……这么多的体验活动,为什么孩子们在写作时还是无话可说?

我想,可能因为我们设计的体验活动和写作是脱节的,写作时需要孩子们回忆、提炼,而这个过程对小孩来说又是很困难的。新加坡的而写作活动就是从丰富孩子们的体验开始的。为了让孩子们写一个活动过程“制作冰激凌”,老师们就组织一个年级的孩子经历了制作冰激凌的过程,活动之后就进行写作,孩子们将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可以很真实很生动地记录下来。

再来说说学习的趣味。新加坡小学的英文课程就很重视孩子的感受,重视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还以一节三年级的英文写作课,老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章的结构,在写做之前先让孩子们填写一张图片。

如在这节三年级的英文写作课上,老师为学生出示了一个汉堡的造型,最上面一层老师标识为文章的开头,老师提示要写清“时间、地点、任务”,中间的两层标识为记述的两个事件(两个段落),最下面一层老师标识为文章的结尾。孩子们对于文章的结构就这样从一个熟悉的“汉堡”开始了。

我不禁感慨,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也可以放弃严肃的面孔,用适合孩子的口吻,用适合孩子的活动,适合孩子的形式来教学呢?

 

亲手做冰淇淋

七一小学五(11)班吴伊琳

    在新加坡大智小学上课的这几天,我最最难忘的一堂课就是在英语课上亲手自己做冰淇淋。那天下午,我刚在学校吃完饭。我的学习伙伴就拉着我到他们的礼堂集合。集合完后,其他年级都走了就剩下四年级了。随后,主持的老师个我们播了一个制作冰淇淋的短片。但我却听不懂。

    来到食堂,桌上摆满了材料。有糖、盐、牛奶、巧克力等等。我们分成了5组,我和我的学习伙伴在一起。老师发给每一个组材料。首先,将牛奶倒进一个小密封袋里。再在牛奶里加入一些巧克力。和两勺糖。将牛奶、糖和巧克力融为一体。等巧克力完全溶化后,我们又将装满牛奶的袋子装进一个和它一样大小的密封袋,把袋口封好。在这两个袋子外又套了一个很大的密封袋。随后,老师搬来一大袋子的冰。我们这一组的人抢先找老师拿冰,老师给我们舀了好多勺。之后,我们拼命的用冰去揉搓袋子里的奶。搓着搓着,冰开始溶化。老师看见了,就往袋子里加了三大勺盐。我们顿时双手冰凉,我们没有放弃。用毛巾盖住冰袋,使劲的搓。这时,我听见别的班的同学做成冰淇淋的欢呼声。我们组也不甘示弱,奋力做。可是我们越是期待,冰越是融化的快。最后,只有喝冰淇淋的水了。

尽管这样,我还是很开心。因为:我学会做冰淇淋了,和新加坡的小朋友一起做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