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首先要回归常识
张恒亮
高考志愿日益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相关信息更是多不胜数。这时,经常就会出现一些互相矛盾的信息,比如有的说某专业很好就业,就业率达百分之百,有人却说自己的某个同事或亲戚的孩子就是这个专业,到现在连工作还没找到;有的说要重视学校,有的说要重视专业;有的说高考志愿要早点准备,有的则说等高考结束后再来考虑也不迟……。等等。这些都让身为决策者的学生及家长无所适从。
面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首先要回归常识,其次要独立思考。就以前面的说法为例,除了军事院校、免费师范生等特殊学校、专业,绝大多数学校、专业都是面向市场自主择业,谁能保证它的就业率能达到100%?另外,除了就业率而外,我们更需关注的是就业质量,如果大学生毕业都是卖烧烤,摆地摊,这样的就业对于付出了巨额教育投入的大学毕业生是否划算,能否算作高质量的就业?有的学生虽然当时选的是热门就业的专业,但他是否学有所成?影响就业的因素很多,除了高考志愿决策时对专业、学校的选择,还应当包括学生自身的努力,选择的专业倒是很容易就业,但如果并不适合于这个学生,或者学生自身在学校并没有努力学习,以至学无所成,许多功课不及格,那么他当然也找不到工作。所以,在专业的选择上,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波动,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我们一方面要承认的确存在着就业的冷热现象,另一方面,也要破除唯选择论,好像只要专业选好了,就万事大吉。而应当坚持既选好专业,同时又要自身努力。二者结合,才能为自身的顺利发展开辟道路。
又比如,填志愿时,到底是先选专业呢?还是先选学校?有观点称先选学校,其根据是名校光环让你赢得尊敬、自信、社会尊荣感, 并在就业的时候有更多成功机会,另外好学校有丰富的高校资源 助你增长见识,增加人脉资源,等等。但常识告诉我们,大学毕业生一般也叫高级专门人才,用人单位招人时,首先要找的是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人,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知识结构,我要找会计人员,即使你是北大中文系毕业出来的,我会要你吗?当然不会。所以首先是要能在专业上学有所成,做得了具体的事,然后才考虑学校的背景。这就要求我们填志愿时,首先考虑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其次再考虑在本专业上有办学优势的学校是哪些?我们并不是不考虑学校,而是在考虑了专业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及自己的高考成绩再来选择最合适的学校。当然,又有观点称我们是专业、学校都要考虑。这种观点貌似全面,实际上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机会主义。只要不是高考状元或者前面几名学生,绝大多数高考生在选择时都会面临先考虑学校还是先考虑专业的困境,因为成绩所限,你不可能既进入理想的学校,又进入理想的专业!这时,又是常识告诉我们,你的决策必然要考虑取舍的问题,是进入较高层次学校而牺牲专业呢?还是追求合适专业而牺牲学校呢?必须要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而不是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想得到的结果是什么都得不到!
如果说常识是一孔之见,或者一功之得,那么理论就是常识的全面化、深入化。理论正确的前提首先是尊重常识,而不是背离常识。高考填志愿也是这样,需要我们从常识出发,独立思考,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
作者系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
点击购买填志愿必备教材:《瞄准就业填志愿》、《大学专业分析》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