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瞄准奔驰宝马或藏玄机


      沃尔沃瞄准奔驰宝马或藏玄机 

      李书福说,落户中国之后的沃尔沃将以奔驰、宝马为竞争对手,奥迪不在考虑之列。这句话究竟有多大的可信性?不过,千万别低估了李书福,他的有些话很可能暗藏玄机。 

      本周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北京媒体见面会上,李书福一句话就按住了媒体的冲动:今天只谈收购,不谈落地之后的事情。可落地之后的事情怎能回避呢?不过,吉利高层披露的有关收购过程的内容还是很重要的。详细了解吉利的并购策略,以及那些能够反映李书福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眼光、谋略、魄力乃至其个人性格方面的东西,或有助于人们对沃尔沃未来在中国的命运做出个大致判断。 

      沃尔沃即将归属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国内媒体和汽车业界感到的不仅仅是激动,更有分歧和不解。吉利能将这个具有80多年历史的豪华品牌做好吗?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将涉及制造成本、研发能力、市场定位、竞争对手、渠道建设等诸多方面,而且是在全球和国内两个市场。 

      目前争议的最大的是吉利给未来沃尔沃的市场和品牌定位。李书福在说,“全球三大名车之一的沃尔沃……”,旋即引发媒体质疑。次日,记者在吉利集团北京办事处单独采访李书福,问及未来沃尔沃的竞争对手是否是媒体一直倾向认为的奥迪,李书福断然否定,非常明确的说:“未来沃尔沃瞄准的是奔驰和宝马”。 

      记者以为,此话不可简单否定。李书福何许人也?这样一位重量级的汽车风云人物,连媒体都知道的事情,他不可能不知道:世界五大量产豪华车按销量排名是宝马、奔驰、奥迪、雷克萨斯、沃尔沃;按品牌价值排名奔驰无可争议占据第一;在中国,沃尔沃的品牌溢价排在奔驰、宝马之后,略高于奥迪,但品牌影响力显然不及奥迪。 

      至于“全球三大名车之一的沃尔沃……”,就更有可能是一颗烟幕弹。何为名车?劳斯莱斯、宾利、捷豹、路虎……,还有法拉利、保时捷、兰博基尼……,这些车的名气都不小吧?严格归类,相对于上述五大量产豪华车,它们应属超级豪华车甚至是奢侈品。李书福的这句“三大名车”明显不合常识,谁敢说这背后没有玄机? 

      李书福现在面临的挑战是,绝不能接受沃尔沃归属吉利之后的品牌贬值。为此他的媒体策略就很可能是“反其道而行之”:沃尔沃的竞争对手只有奔驰、宝马,这无疑是针对“沃尔沃将沦落为一个中档品牌”的反击,也是针对所有不看好沃尔沃前景的各种说法。而拒绝承认奥迪是直接竞争对手,则偏偏说明这是最有可能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人之常情:谁也不希望自己买来的东西让被人说不好。而另一方面,就是李书福真的这样想,也自有其道理。他向记者首次透露:收购过程中,福特的财务数据表明,沃尔沃栖身福特10年间,每年研发投入10亿美元,而在归属福特之前的10年间也大体是这个投入,两者之和高达200亿美元,相当于1500亿人民币。这也就意味着,沃尔沃的价值要比我们实际看到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之和还要高。以这样深厚的技术沉淀,沃尔沃难道不具备和奔驰、宝马竞争的实力吗? 

      连日来,在媒体的聚焦之下,李书福从容应对,媒体费劲心机,只坐实了一句“5年之内,沃尔沃的国内销量将做到20万辆”。结果又引来媒体质疑:奥迪进入中国21年之后才将年销量做到了15万辆,李书福是不是又在忽悠人? 

      记者认为,奥迪和沃尔沃在销量上不具可比性,关键要看今后沃尔沃能得到多少国内支持。从情感上讲,未来沃尔沃的关注度肯定会高于奥迪,但能否将其转变为销量,则是一个未知数。 

      总之,鉴于情况的复杂性,且无先例可循,沃尔沃落户中国之后的具体走向,目前无论说多少都是悬疑。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李书福口出狂言,否则到头来被蒙的可能是媒体自己。 

      以下是记者对李书福的独家采访的部分内容。 

      《国际商报》国内某位有影响的业内人士认为,沃尔沃归属中国之后将沦为一个中档车品牌。未来沃尔沃的竞争对手是谁?从品牌诉求来讲,沃尔沃和奥迪最为接近,有可能成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您同意这个看法吗?吉利要在5年之内将销量做到20万辆,是否需要扩大目标用户范围? 

      李书福:未来沃尔沃的竞争对手不是奥迪,而是奔驰和宝马,而且只有奔驰和宝马。这是我们收购沃尔沃之后的明确市场定位。为了将销量做上去,扩大消费群体是一定的,但这并不一定要以降低品牌价值为代价。 

      《国际商报》福特从沃尔沃的安全技术中受益良多,在美国的一项消费者调查中,福特多个车型的安全得分仅次于沃尔沃。吉利成为沃尔沃控制人之后,也会效仿福特吗? 

      李书福:吉利和沃尔沃的市场定位完全不同。吉利有自己的安全标准,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就是再好,吉利的车型恐怕也用不起,这是市场定位决定的。 

     《国际商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一直比较坎坷,吉利在收购沃尔沃之前就有了入股英国锰铜、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箱企业的成功经验。您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吉利有什么经验可供它们分享? 

       李书福: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海外并购一定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企业。第二,确定目标企业之后,一定要将国外法律层面的事情搞清楚。在这方面,我们国内有太多的来自上面的高压和强制的东西,企业管理也不是很人性化。这种观念在海外是根本行不通的。第三,收购过程中,一定要做细致的工作,让东道国的政府和媒体明白,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是为了双方的共同发展。我们和福特、沃尔沃打交道时的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只要双方需求是一致的,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障碍。

     《国际商报》在整个收购过程中,并未听到来自美国和瑞典方面明显的不和谐音,吉利的民营企业身份是成功收购的关键? 

      李书福:如果吉利不是民营企业,福特和沃尔沃就不可能卖给我们。对方的主要担忧就是如果收购方是一家国企,其知识产权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