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杨思卓主任的引爆知识的文章,实在想发表点关于北大教授的意见!
杨思卓主任说:
有很多知识的强者,其实,是事业的弱者。
我在大学里做教授带研究生,也做过集团公司的老总。有教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自然对学界内外的差异有些体会。有人调侃,穷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我认为,博士里面大部分人都是聪慧的,但是也有不少人,不是假傻,是真傻。
为什么说他傻?——不会学习。
博士还不会学习吗?他应该拿到了最高的学位吧? 但是,他只用一种方法学习——累加式学习:今天学习一个知识,明天学习一个知识,1+1等于2,再加上3,等于5。当小学生的是这样,后来成为了中学生、大学生,最后读到了硕士生、博士生,仍然这样学习,最后练就了这门独门功夫,成为积累知识的专业户。
这样的人根本不是知识的强者,他们根本不会学习;马克思才是,爱因斯坦才是,蔡元培、朱自清、鲁迅才是,梁漱溟才是!如果是他们带,带不出那样的知识积累专业户学生!
杨思卓主任能说:
学和用
有一次和学生闲聊,话题关于价值方面的。大家聊得比较尽兴,学生就把蓄积已久的牢骚讲出来了:“我已经读到博士后了,要求十万年薪,老板还觉得贵!你看,我那个同学,高中没毕业,开始做小买卖,后来越做越大,现在都成千万富翁了。这个世界真不公平!我有这么多的知识,我没有获得财富,他高中没毕业,怎么财富向他招手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历高的干不过学历低的。其实,这个不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应该说,世界不因知识的多寡而支付。或者说,财富并不向知识而聚集。当你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财富自然向你聚集的。
这个我倒是有部分认可,但你也不看看,那些人没有念过书的人都是靠应用什么知识发展的,他们最会利用的就是贿赂这种知识,正因为,这个世界,都是些只看到眼前,不懂得长远的,没知识的人发财了,所以,才有中国经济的混乱,才有黄光裕;正因为,你们北大为代表的知识风向标,把中国学生都引导到了不懂生存发展理论的歧路上去,才有那么多傻学生产生出来!中国的清华北大应该为中国学生的不懂生存发展理论,只懂干活的理论负责,因为,你们是中国教育的风向标!糟蹋了最多的教育经费!
杨思卓主任能说:
这个博士虽然学了一万条知识,遗憾的是,他一条都没有用。他身边全都是知识,却不知道用哪个好,就像一个人身边全都是食物,却不知道吃哪一个才有营养。
打个比方,当你积累了一万吨炸药,却一吨也没有引爆,你发现:“我还没有获得财富。”你的炸药不但没被引爆,你看来看去还发现,炸药都受潮了。知识更新很快呀,你积累起来,两年之后,又过时了。对不对?越先进的学科,越现代化的学科,发展更新就越快。比方,电子、信息技术等等,一天一个样。
而人家呢,只有一吨炸药,他就把它引爆了,不但引爆了,还把旁边那个汽油库给引着了。于是,他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机会,机会的雪球越滚越大。人家积累的知识肯定没有你多,但是,人家用得比你多,知识发生裂变时发挥了巨大的能量。所以,人家获得了财富。
很典型的人物,比如,李嘉诚,什么起点,谈学历?一个因病辍学的初中生。谈资产?要靠自己打工度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慢慢的积累起一点一点的炸药,引爆,再引爆——从一个小杂工,到做塑料花起家,再到地产大亨,最后到世界级富豪。
不要拿李嘉诚说事,李嘉诚不是没有知识的人,他只是小时候没有念书,但人家后来可以说学富五车,人家总结的管理秘诀,估计北大管理权威们都读不懂,人家说无为而治,人家不但会说,还会应用,北大哪个教授能来讲无为而治,真懂得如何应用?
勤学者,不如善用者。善用者,成为成功者。
这句话更不对,不会用,就不叫勤学者,他叫不会学!不会用就是没学会!善用者也不是成功者,是善选择正确知识,而后再学,再用,才是成功者!如果中国都是就只有一杯子茶水那么多知识的企业家,大家永远也别想持续发展!中国只有对社会学知识,比你们北大教授还强的企业家多起来,才能持续发展,比如任正非,张瑞敏,现在年轻的里面,要加上,陈天桥,他们的管理学知识,绝对远远超过中国的什么管理咨询业者,更超过北大管理学教授们!
杨思卓主任能说:
独门绝学
如果有人说,他独创了某种管理理论或者管理工具,这样的理论要不要用?
“这是我独家发明的!我自己,用了五十年发明的!”他说。
你一百年发明的也不行。
人类的智慧,人类的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没有渊源的理论,没有根的理论,往往就是伪理论。
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们最少要问问他,你的思想体系,你的工具体系,来自何方?出自何处?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没有的话,轻易不要学。这就好像是说,一个东西出来,它不说它的成分是什么,它的产地,它的厂家是什么,你要当心。
因此,不要相信什么独门绝学。当你看到一些理论,它说,我是独创的,我是独家的理论,独门绝学的时候,大部分是假药。
我也在大学里教书,我认为,目前看,不管是A管理模式,还是B管理模式,其实在中国,很难出现像样的管理理论。中国的教授,中国的理论家们,实际的讲,还不具备独创性。
为什么?
你的管理实践就是落后的。没有先进的实践,凭你异想天开是不行的。
所以,全世界的管理理论你看一下,真正为全世界所公认的,所承认的,还是美国的管理。这个你不承认是不行的,因为他的资本主义的制度,他的市场经济发展,是相当成熟的。
所以,你看到,大师,世界一流的大师,都出在美国。世界五百强的大多数企业,也都出在美国。
那我们中国的管理学者能具备的是什么?
把国外的先进的理论,变成我们的企业家和我们的职业经理人能够掌握的工具。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但是,发明一种理论——
实在的讲,我们现在,还做不到。
规律的发现,总有人的创造性努力在内的,难道管理学就必须变成案例管理学吗?那中国儒家思想,所谓的案例都是远古案例,在当时,也是无可查考,他的成就,主要是理论创造而已,没有现成的案例,那不是也被后来接受了吗?老子的思想,也是创造,哪里有什么案例,风花雪夜,草木鱼虫,冬穿棉袄夏穿衣服,都被他当成治国的案例对待,一切远古伟大的知识创造者,都是对人类总文明的继承,而不是以什么当代案例为基础的! 最多,有零散的其他领域的例子可以借鉴而已,照您的说法,中国若不出管理好的大企业,就绝对出不来一流管理学了?那我就要问了,如果一流大企业把他们的管理模式都整好了,还用你们教授研究什么?大家直接找他们学就完了,难道你们就会写华为和海尔的总结报告?
西方管理学都到了现在这个德性,您还在让中国人学他们,难道中国要做1万年爬虫?
坐在您那个位置,提出这样的观点,让我为中国的学界感到悲哀!若此衰微的学界,只能让国民更加感到,需要搭建国民研究大平台,而不是把研究与创造工作,留给专门机构去垄断,看到你们,国人应该相信,靠现在的学术机构,是出不来东西了,中国的所谓学者,真成了永远的名副其实的学习者,而不再是一个研究者谦虚的称呼,那我觉得中国的学者,以后应该就学生,不该叫学者!教授该叫教授机!
何时闻道
很多人碰到这个问题,其实心理都要打鼓一下。学习是重要的,但是,它紧迫吗?
有的人似乎为了给老师面子,经常回答“紧迫”,但是行动上却给于否定的回答。
很多领导都在喊,“抽不出时间”,员工去学,应该的,轮到自己的时候,就忙得抽不开身了。这其实暴露了,很多领导都有的一个心态:学习很重要,但并不紧迫,早点、晚点,多点,少点,都无所谓。学无止尽嘛,这么赶着学,能学的完吗?
有这样一个认识,说明这样一部分领导人对学习的认识是很不够的。紧不紧迫,和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直接挂钩。人的时间有限,很多重要但是不紧迫的事,往往被束之高阁。
学习是重要的,但是,又是紧迫的。
有了快速学习的能力,才能迅速捕捉市场变化,寻找别人还没有察觉的机会。弗雷德• 史密斯,使联邦快递公司色彩鲜艳的喷气机满载着急件货物飞越大陆,比尔•盖茨总是引领着互联网领域的一次又一次革新,亨利•福特意识到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远离都市居住,因此适时推出价格低廉的汽车。
技术的变革,人口变迁等很多因素,向有准备的人提供了太多的机会,而把学习排到日程表最后的人是无法捕捉到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最后一段说的有些道理!但我认为您作为对学习进行专门研究的人士的话,说的深度远远不够。
我个人认为:现在中国人,学习为了有人赏饭吃,为了找工作,这个狭隘的想法,应该改变:学习是为了明白世界和人生,是为了明白自己该怎么生存发展,从而找到一条正确发展的道路,不是只为了让自己满足做一个人家的工具的条件!给人家干活,应该只是生存发展道理的一种选择,不是全部!有大才的人应该选择的不是给人打工!应该是研究和创业。
简单说学习目的:是要学生存和干活的两种理论,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样,只学干活的理论!
看了北大领导力中心副杨思卓主任的文章"将知识引爆",实在让我难以接受!不得不悲叹,我们中国的学术权威们,居然有这样的世界观和知识观,中国实在太失败,太没有希望,钱学森的愿望永远也没戏了!
本来他们什么水平,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不该说三道四,可实际并没有那么简单,国人必须要评价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因为,他们的位置是中国学术水平的代表,是中国教育水平的代表,不但影响中国现在政策行为的决策,还影响着下一代人的成长!叫你不得不关心! 现在,看到这样的学术权威机构北大,我们不但要为中国现代发展政策担心,还要为中国的千秋万代担心了,因为,他们都号称中国的顶尖学校,我们中国的孩子们,为了能考北大都要瘦20斤肉,结果是去跟这样的教授学习,然后再变成这样的教授,多吓人,如果都是这样的教授,我实在觉得中国1万年也没希望!
北大的蔡元培精神都去哪里了?北大的梁漱溟,朱自清大师们,永远也出不来了看来!
难道,中国能生产的就是,把自己的职位,看成是通过贩卖西方知识而弄钱的职业的教授,只出从来不敢搞研究和创造的教授?
也许真是这样, 你看,北大都是什么教授:
希望北大不要太辜负中国人,太辜负无知学子们的期盼和追求了!更浪费了中国的办学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