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与高房价


   当民众和媒体攻击房地产商的高房价时,房地产商则会称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费用越来越高。这说明,房价与地价已成为互为因果关系。由于地方政府现在的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靠卖地,土地财政的实质就变成卖地财政。

  自从1994年,国家启动了分税制改革。为弥补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的不足,国家行政部门给地方政府开了一个口子——允许出让土地,收取出让金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没想到,十多年来,随着这一政策的深入推进,引发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种种混乱迹象,也导致土地价格、房屋价格持续攀升。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试图控制土地财政无限制地漫延,但效果较差,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近几年来,各地的土地财政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确切地说,土地出让收益以及相关税收,目前分别是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和预算内收入的主要组成。从地方今年“两会”的信息看,2010年土地出让收入仍将是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预算的重要来源。

  如果将土地财政上升为“土地经济”,我们就能看得更明白一点。当房地产成为众多地方的支柱产业时,当房地产对地方的GDP贡献不能忽视时,在当前的语境下,就会出现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房价降了,地方政府就人为托市,确保地价不降;房价攀升了,地方政府就推波助澜,提高土地出让价,以此获取更多收入。

  因此,许多人建议,中央政府应出台新的政策,迫使地方政府放弃土地财政,把住房(投机)需求和房价压下来。但这无疑会断了地方政府的财路。要知道,这些年许多地方政府修马路、建广场、盖高楼,还有发奖金、出国考察,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用的大都是出让土地挣的钱。

  然而,如果不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分配,试行土地财产税改革,改变地方财政主要依赖于土地出让金的局面。要想抑制高房价,就等于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