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了CCBN主题报告会的门票。今年的主题报告会改在场地更大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但依旧一票难求。
作为CCBN的开幕盛典,每年的主题报告会已经成为CCBN的标志性会议,尤其是海涛部长的讲话更是中国广电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三网融合无疑是今年的热点话题,邬江兴院士的NGB战略研究报告也将是本届主题报告会的一大看点。另外,华数励总的报告被安排在了上午,似乎也在证实“三网融合广电将推华数模式”的传言。
在日程表上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今年的CCBN主题报告会的会议名称变成了“中国广播影视科技发展主题报告会”。
科技在发展,广电要革新。
有分析认为,三网融合新政短期内对广电有利,然而,广电运营商们目前正面临着一大堆现实的问题。
据格兰研究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1月底国内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为6635.9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的转换率为38.14%。其中,具备双向功能的机顶盒仅1000万出头,约有5500万是标清单向的基本型机顶盒。没有双向的终端如何开展互动服务?
之前的那些单向盒子按照一台350元的投资成本来计算,5500万将近200个亿。就这样扔掉了吗?这还没算二次平移换盒子的再投资。即使有钱再给用户换,那么换什么配置的盒子呢?会不会没过两年又跟不上应用了呢?
有线的同志们常看着互联网的业务兴叹,望着手机的增值业务眼红,确实,不管是固网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玲琅满目的业务形态实在是让人垂涎。然而,您是否考虑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应用和服务的背后,用户们更新终端的频繁?
几乎每隔2年,个人电脑的硬件就无法满足最新软件的需求,需要更新。手机更是恨不得一年一换。然而电视呢?很多人家现在还都在使用10年前买的电视机吧?
换电脑、换手机,可以冠冕堂皇的说是工作、学习的需要,而且本身人家也就是消费电子产品嘛。换电视呢?为了娱乐需要?恐怕这个理由有点牵强吧。没辙,谁让咱做的是广播电视行业呢?况且电视机一直就是被人们定义为“耐用消费品”,不用十年怎么叫“耐用”?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互联网上新近兴起的“云计算”送给了广电一份大礼!
什么是云计算?
不用那些听不懂的术语,简单的说就是“让电脑变成电视,让电视变成电脑!”
如何“让电脑变成电视”?就是让电脑像电视一样简单易用,打开电源就能看,不用安装软件,也不用担心病毒,打开就能玩,没有学习门槛。
那如何“让电视变成电脑”?就是让电视像电脑一样功能强大,点播、交互、视频、游戏,只要你能想到的,都能玩的转。
这两个看起来好像很矛盾,电视怎么可能跑得起来电脑的程序?电脑又怎么能像电视那样免维护?其答案就是回到曾经的“主机-客户端模式的大型计算机时代”。其实电视系统原本就是这样的设计,所有的节目都在播控机房运行的,电视机只是电视网上一个傻瓜接收终端而已。
主机-客户端模式在1960-1980年代是主流的计算机访问模式,那时的计算机非常昂贵、笨重、稀缺,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计算机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主机-客户端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模式中,每一台主机都可以被多个客户端访问。客户端只具备输入输出功能(包括:显示器、键盘、鼠标等),主机则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通过网络协议将主机和客户端连接在一起。这样多个客户端可以访问并控制主机的计算资源,并行处理,有效完成各种任务。
即使在现在,在高端的科研、高安全保障的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中,主机-客户端模式仍然是非常实用的访问控制方式。然而,之所以大型机没有能够普及发展而让PC占了主流,主要原因就是大型机太贵了!
云计算就是解决了这个大型机昂贵的问题,它用一群便宜的服务器集群发挥“人海战术”,互相冗余备份,共同分担任务,用低廉的成本解决了以往只有大型机才能做得了的工作。
从大型机到PC再到云计算,其实是电脑发展的一个轮回,而这个轮回对于中国广电来说这是一个巨大机遇,风水轮流转啊!已经普及的5500万单向数字电视机顶盒都具备了MPEG-2解码能力,少数还具备了H.264解码能力,如果将这些机顶盒加以简单改造就可以直接作为视频云计算的终端设备(笔者了解到永新视博将在中广互联独家承办的CCBN2010数字技术未来研讨会上推出“视频云方案”,研讨会日程:http://www.sarft.net/special/ccbndtf2010/)。
也就是说,广电网络天然就具备了视频云计算的终端、宽带网络两大必备条件。
只要增加视频云计算的中央处理节点云,就可提供视频云计算系统。凡是计算机上能够运行的应用程序,视频云系统都可以在终端展现出来。利用低成本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网络中按需访问任何应用的能力;让用户不再需要为了新的应用升级终端,运营商也不再困扰于终端的升级、更新、维护。
这样,用户只要有一个终端,就好比连接到一台有丰富功能的主流个人电脑上,打游戏、运行应用程序、上网、看影片…各种应用都能够进行。
好一个大礼包!
三网融合,得云计算者得天下!
云计算是中国广电业迎接三网融合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