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让”人民尊严


谁能“让”人民尊严

                       ——一个公民梦想者的新春寄语

                                     朱时均

  春节期间,不读书,不看报,不开电视,不摸电脑,除了临帖练字外,就是吃饭睡觉,天天睡到自然醒。对于一个为了活得有点尊严而劳作了整整一年的草民来说,这就是幸福。当节后第一天上班,坐在电脑前开始新一年的生计时,“幸福”与“尊严”竟扑面而来——一位大人物的新年贺辞激起热议,因为他提到了“幸福”和“尊严”。这位大人物说,“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提法,至少承认了客观现实,那就是“人民”还不太幸福、还少有尊严。毋庸讳言,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列强的炮舰横冲直撞,鬼子的皮靴肆意践踏,外受凌辱、内遭祸乱的中国人,哪有什么尊严可言。即便是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以后,摇摇晃晃、战战兢兢地行走在温饱线上的中国人,也谈不上什么尊严。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衣食无忧的中国人才终于找回了一点久违的尊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日益严重的贫富悬殊,教育、住房、医疗已成为悬在民众头顶“三座大山”,已经成为人民进一步追求幸福与尊严的“拦路虎”。

  在人民追求幸福、维护尊严的成本与暴涨的房价一样与日俱增的时候,“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提法的确是与时俱进,颇有创意。所以,就有人感觉到“如同春风拂过大地”,“如同春雷响彻天空”;甚至,擅长批评的凤凰卫视评论员邱震海也盛赞,“这是中国高层,在国家发展的最高思想、理念”;于是,就有人想起了“他为人民谋幸福”的“大救星”,仿佛只要“我们”一努力,人民就“幸福”了、就“尊严”了。

  但我并没有这样的乐观。我想问,那个能够“让”人民幸福与尊严的“我们”是谁?不就是政府么?不就是那些“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么?如果主人依靠自身的努力都无法幸福、尊严,仆人又哪来如此的本事?如果主人的幸福与尊严必须仰仗仆人的“让”,这种主仆关系不是太滑稽了么?那些能够“让”给主人幸福与尊严的仆人难道还可以叫做仆人么?那是天使,那是上帝!

  我们可以不怀疑政府让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诚意,但对政府企图包办人民的幸福与尊严的激情不得不心存疑虑。

  是的,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让每一个公民保有尊严的物质基础。就业越来越难,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老百姓有切肤之痛。然而,事实表明,正是政府的无限扩张挤占了民众的生存空间,政府的过度管制剥夺了民众的就业机会,而所谓的贫富差距在本质上就是官民差距。  

  据统计,这些年来,政府与官员收入的增长速度始终大幅领先于社会收入的增长速度。从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GDP增长2.56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3.55%;而同期的政府支出则增长4.78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9.18%;1998年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约为13%,到2008年扩大到近21%。政府越来越庞大,官员越来越多,消耗的民脂民膏就越来越多,纳税人的负担就越来越重。因为政府并不创造财富,官员要依靠纳税人供养。

  政府还通过国有垄断企业将金融、石油、电力、电信等容易赚钱的行业据为己有,并制造种种理由、通过种种办法将民众排斥在外。比如,你想要开办石油公司,他们说你破坏了国家能源安全;又比如,你想要经营IP电话业务,他们说你妨害了国家信息安全;再比如,你想用自家的小汽车载客谋生,他们说你扰乱了公共交通秩序……总而言之,就是不许你干。正是因为民间的自由空间日趋萎缩,机会越来越少,学而优者都挤破脑袋争相进入官僚系统。越来越火爆的公务员考试就足以说明这一点。2003年考试报名人数为8.7万,2009年报名人数为105万,6年增长了12倍。有报道说,中央某个强势部门的一个官职竟引来10000人报考,浙江温州市某局的一个官职竟引来49个博士竞争。

  那些垄断国企普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但薪酬福利却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有统计数据表明,垄断行业以占全国8%的员工拿取了占50%的工资。然而,这些名誉上的属于“全民所有”的国企自1996年以后就再也没向国家上交过一分钱的利润,更不曾给老百姓派发过一分钱的红利。由此可见,所谓国有企业,就是政府官员掌控的企业,就是官有企业;所谓“全民所有”,就是“全民没有”。如果说这些国企与民众有什么相关性的话,那就是:这些企业都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立的,这些企业的产品都是用垄断高价强卖给全体纳税人的,这些企业的财务窟窿是用纳税人的钱去填充的。

  去年以来的大规模的国进民退,其实质就是官进民退,是官权的又一次膨胀。因为国企作为一个完全由政治权力赋予使命的政治机构,根本就不是一个经济组织,根本就不需要经营,只需要通过行政命令,就可以在一夜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政治权力甚至可以直接把民企变成官企。几年前的陕北油矿国有化事件,去年的山西煤矿国有化事件,都是变民企为官企的典型。

  官进民退意味着官府做大做强,百姓做小做弱。官府的权力占据了全部的生存空间,百姓与民企就没有立锥之地了,民生与财产权也岌岌可危,所谓“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是的,教育赋予每一个人机会与希望,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是个人成就一番事业、获得幸福与尊严的基本条件。然而,事实表明,正是政府的过度管制,导致了读书难、读书贵、读书无用的局面。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大学都是民营(私立)的。在没有官办学校的情况下,依托民办的私塾、书院,中华文明照样传承数千年,生生不息。前不久,政府以巨大的热情为电影《孔子》的播放鸣锣开道,但孔子的成功不正是民办教育的成功么?试想,如果周王朝也有一个统揽教育的衙门,那位孔老二恐怕连教师资格都未必能拿到,更遑论招生办学,又哪会成为万古流芳的大教育家“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002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但是,经教育部之手加上实施细则以后,这部民众寄予厚望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就成了地地道道的“促退法”和“促死法”。过高的准入标准把大量民办教育阻挡在外;同时,“名校办民校”则把大量民办中小学逼向破产和死亡,而“二级学院”则使大量民办高校遭遇灭顶之灾。教育主管部门以反对教育产业化的名义扼杀民办教育,实际上是让教育产业化为教育垄断背黑锅。

  据悉,近年来有四千多份中外合作办学申请被教育主管部门以“教育主权”为由全盘拒绝。所谓“教育主权”云云,完全是莫须有的理由,根本就摆不上台面。试问,政府为何不禁止权胄和富人子弟出国留学,以免对“精英”的教育权旁落他国甚至敌国?政府为何不禁止留学生回国,以免国家政权被别人甚至敌人教育的人掌控?

  教育的前途在于回归民间。政府必须把教育的兴办权和接受教育的选择权都还给民众。只要权力不插手教育,教育事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否则,教育的垄断化、教育和人才评价模式的单一化倾向就必将越来越严重,即使人人都上了大学,但大多数人依然是没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标准件”,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最终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是的,治病难,治病贵,医疗资源匮乏。但政府干了什么呢?他们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为由,严格禁止民间资本开设医院为百姓服务,严格控制医生获得职业执照。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在全国卫生总费用增加1.7倍的情况下,医生和医师的从行业人数竟然下降到了历史最高点的92.3%!在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有70%用到了领导干部身上。台湾富豪王永庆早就计划在北京开设一家床位多达5000张的大医院,但就是被死死卡住进不来。不知王永庆死的时候是否闭上眼睛。

  是的,房价不断上涨,无数老百姓只能望楼兴叹,一部《蜗居》道出几多辛酸。但早有研究报告指出,商品房销售收入至少50%都政府拿走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子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兴建房子的土地供应却被政府所垄断。政府为了在土地拍卖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人为地减少土地供应的数量,后果就是减少房屋的供应数量,导致房价的不断上升;房价的不断上升吸引更多开发商用更高的价格去竞拍土地,结果就是地王不断出现。政府为了能垄断土地供应市场,还强行禁止小产权房上市流通,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为幌子剥夺农民的利益(对于小产权房的合法性,本博主将另文论述)。

  为了减少二手房交易对一手房的冲击,政府又对二手房买卖课税。甚至,在老百姓一次性交纳了巨额的土地租金才获得70年或50年的房屋使用权的情况下,政府又以抑制房价为由,鼓捣出一个无中生有的物业税――众所周知,从严格意义上说,绝大多数老百姓在1998年以前是没有私人财富的,都只是为温饱而碌碌一生。只有住房分配市场化改革后,民众的私人财富才有了积累和大幅度增长的可能。对民众拥有的房地产课以重税,想方设法将增值部份据为政府所有,无异于对民众财产收益的剥夺。尤其是在 “取之于民,用之于官”的税收和财政体制机制下,过度的税收,更是对社会经济基础构成釜底抽薪式的破坏。

  当然,政府也设计了经济适用房等各种层次的住房保障品。但现实操作与制度安排的初衷渐行渐远,对许多买不起商品房的低收入者而言,经济适用房始终是“水中月、镜中花”,中签6连号、身份证18个1等丑闻不断,经济适用房已成为某一些人的牟利渠道。与此同时,打着住房保障的旗号,与经济适用房一样享有行政划拨土地、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商业网点建设费等诸多优惠政策的“官员适用房”,早已在全国范围内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人民公仆用市价1/5甚至1/10的极其“经济”的价格就“适用”黄金地段的美宅。

  还有,那些为了护卫自己安生立命的住所而不惜以命相博,甚至丧失生命依然阻挡不了野蛮强制的老百姓,生命即逝,尊严何存?是谁赋予了拆迁者的权力?

     客观地说,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强权的政府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优势。政府利用强势地位,依靠行政手段整合社会资源,进行低成本的扩张,创造了被称之为中国模式的经济奇迹。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使政府有了足够的本钱来强化自己的强势地位,久而久之,就像一位神通广大的父亲企图包办儿女的一切那样,财大气粗的政府也企图包办人民一切。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利益的充分分化,强权政治的缺陷日益显露出来。政府继续用强有力的看得见的手,来维持社会秩序,操纵经济活动,不仅力不从心,并且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事实表明,不论是就业困境、贫富冲突,还是日益沉重的教育、医疗、住房问题,其背后都有不受约束的政府强权在作祟。正是由于政府的手伸得太长、干预过多,人民的幸福与尊严才没能与突飞猛进的经济同步发展。不假思索地相信政府、甚至祈求政府通过更多的干预来根除这些弊端,无异于抱薪救火、饮鸩止渴,最终只会迎来贪婪的社会掠夺者,人们还要对这个掠夺者感激涕零。

     因此,政府和公仆们如真的希望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话,就应该从自身做起,主动推进政府转型,从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找到并安心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做一个人民幸福与尊严的服务员、看护人,而不是创造者、赐与者。“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没有谁能让人民尊严。只有自由的人民,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尊严——这就是一个公民梦想者的新春寄语。

     ——是的,我只是一个公民梦想者,一个想做公民的人而已。在政府转型尚没完成之前,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公民社会,就只有实在的顺民、良民、暴民、刁民以及空洞的人民,但不可能有公民。

     ——是的,正如朋友劝告的那样,写这些东西没用的,没人愿意听,还可能被和谐。但我认为,民众虽然很难直接改变政府官员的行为,但民众普遍认同的观念对政府的政策总是会有影响的。改变观念,从每一个人做起,是改变政府错误的公共政策的第一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