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霑镜头中的昌黎碣石山仙台顶顶峰之貌
董宝瑞
近几天,探讨了昌黎城北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在渤海深处的航标作用及其形貌。今天,贴出马霑在4年前的2006年冬日拍摄的一组昌黎碣石山仙台顶顶峰之貌照片。
多年前,笔者在写《登碣石而小沧海》时曾经介绍过,仙台顶的峰尖呈圆柱形,从远处眺望极似一顶,实为前后紧紧毗连的两顶。仙台顶的前顶名“碧云峰”。在山顶峭壁高处,镌有在明、清两朝交替之际任昌黎知县的徐可大题写的“碧云峰”三个大字。据民间传说,《封神榜》上的女神云霄、碧霄、琼霄等“娘娘”,看中碣石山的仙境之后,略施小计,就气走了八仙中在此结庐修行的张果老,成为了仙台顶的新主人;“碧云峰”,当取云霄、碧霄、琼霄等“娘娘”之名而起。也出自这一传说,人们又称仙台顶为“娘娘顶”。实际上,“碧云峰”之称并不常用,人们多称仙台顶的前顶为“仙人台”。据传,山顶有石棋局,相传为张果老与韩湘子等仙人的对弈之地;另外,还有张果老被云霄、碧霄、琼霄等“娘娘”气走时跺下的“脚印”。当然,这都是人们为显示山之神奇而杜撰的神话传说了。在碧云峰前的坡岭高处,曾分别建有供奉玉皇、天妃的天仙祠和供奉云霄、碧霄、琼霄等“娘娘”的碧霞宫等庙宇。踞于居中部位的矗矗高峙的古庙台,曾为天仙祠所在地,其坝台比较高大,庙宇却较小,一间小小的石屋仅可容十数人挤身。20世纪70年代之初在修建碣石山电视转播台时,天仙祠被拆除一空,扩展地基,建起了碣石山电视转播台的机房。碧霞宫,俗称“娘娘庙”,坐落在天仙祠庙台东南方的一个稍低一些的狭长坪台上。碧霞宫的建筑较有规模,并曾有道士——“黄冠居之”(清朝康熙五十年版《永平府志》语)。该建筑毁于20世纪20年代一场雷击引起的大火,以后未再修复;其遗址现盖起一溜比较坚实的平房,为碣石山电视转播台工作人员的生活区所在地。上仙台顶的小道,以往一直通向天仙祠古庙台前的数十级台阶(现仍有残存);如今,已经改往碣石山电视转播台生活区的东坡山冈。仙台顶的后顶偏左,与前顶之间有一高高的山梁紧连;其略高于前顶,顶部海拔695.1米,为整个碣石山的制高点。后顶没有单独名称,一般人均称之为仙人台后顶。后顶同前顶一样,孤耸清逸,峭陡险峻,上面亦有一个较大的平台。其顶部东端的峭壁之上刻有斑斑斓斓的波罗密多心经文,字迹迄今仍依稀可辨。据清朝光绪年版《永平府志》和旧版《昌黎县志》记载,金朝天会十五年(1137年)曾有僧在仙台顶后顶建台,“四面立石若阑”,即一由四块巨石筑成的石室,内置石佛像,后得俗称“五雷殿”;又传其上曾建有大禹伯益庙。但这些殿宇,如今均已了无痕迹。从后顶下去,北面的坡岭比较宽阔,山势也较为平缓,以坡岭之上有一巉岩顶部坑凹似锅,名“石锅岭”;石锅岭的东坡开阔处有果老院遗址和湘子洞等古迹。仙台顶的前顶碧云峰陡峭险峻,悬崖直立,无明显道路可攀;以往大多由山后迂回寻径,攀援而上,前些年已在西侧山崖凿出通往山顶的近百级石磴,一些石磴几乎直上直下,被称之为“天阶”(其处有此二字镌刻)。由前顶可直接去后顶,但亦无明显路径,须鼓足勇气小心翻下攀上,涉险前行,一转崖处甚险;否则,须由其东北角寻径而上。仙台顶后顶之上有一镇顶巨型石岩,壁面遗有“燕山将军刘仲洙”在金朝明昌元年八月廿三日题留的记游石刻,原镌有54个字,现多变成字花,已极难辨识。碧云峰顶为高峻的平台,为“碣石观海”的最佳部位。秋高气爽,或春、夏雨后,在碧空如洗之际,游人由水岩寺起步,上十八盘,穿吊砂口,越南天门,登把式场,爬碧云峰,终得立足这矗矗高出于渤海近岸阔野平川的仙台顶峰巅,则可像魏武帝曹操一样,成为壮怀炽烈、心神阔广的“观海”人了。“地尽忽惊天水合,怒涛千尺腾蛟龙。”当你站在碣石山的绝顶之上,拭净双目,向东南方向俯瞰时,只见远在二三十里外的渤海湾戏剧性地与你脚下踩着的海拔近700米的高峰缩短了距离,镶在天边地角的浩瀚大海像一面巨镜,湛蓝湛蓝的,一下子向你脚下移来。你会异常惊喜地发现,由秦皇岛港至滦河入海口的上百里海面尽收在你的眼底,离山相去较远的海面,烟波飘渺,粼光闪耀;离山较近的海面,渔船帆影历历在目,滔滔雪浪如在眼前奔涌。目光南巡,渤海湾中独一无二的潟湖——七里海和滦河宽阔的入海口,豁然跳出;而碣石山前的海岸线特有的高大沙丘,颇像一条刚脱水的金龙展躯长卧,正在海边作短暂的歇息,七里海静静地躺在那“金龙”的身畔,似从鳞片上抖落的一潭碧水。这“金龙”内外的碧海绿林,就是昌黎沿海近些年新辟的海滨旅游胜地——有着翡翠岛等奇特风光的黄金海岸。“金龙”东北端的尽处,便是偎山抱海的北戴河海滨。那偌大个避暑胜地,远远望去竟宛如区区盆景,显得是那样小巧玲珑,清莹秀丽。更使人惊叹不已的是,不仅上百里外的秦皇岛港口锚地的巨轮屈指可数,就连万里长城的起点——老龙头也依稀可辨;再往远眺,那海面竟与辽东湾连成苍茫一片,缥缥缈缈,同蔚蓝的天空接在一起了。在碣石绝顶观海,真有古代诗人吟诵的“巍巍高矗势凌天,俯瞰沧浪气万千,众水朝宗来眼底,层云出岫荡胸前”之慨呀!特别是,由于山高海近,仙台顶前错落叠立的众多低山矮岭,极似山海之间的一座座树木丛生的山岛,而生长着茂密庄稼的海畔平原,又恰似铺在那海滩与这“山岛”之间的一条绿毯。沉浸在这如锦似画的壮阔风光里,很难不令你情不自禁地高歌低吟起曹操那雄浑的《观沧海》来。
碣石山主峰仙台顶的顶峰形貌,正如唐太宗的“十八学士”之一,唐朝初期有名的经学家孔颖达在一千三四百年前注河北道名山“碣石”时所讲:“碣石在平州东,离海三十里。远望其山,穹窿似冢,有石特出山顶,其形如柱,当即《禹贡》之碣石。”“有石特出山顶,其形如柱”,无疑指的是碣石山主峰仙台顶有如柱形的突起顶尖之貌,而在这一带沿海地区,是根本没有任何一座山峰可与之相混的。那高有六七十米呈圆柱形的峰尖,正是碣石山得名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