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新政系列谈之三: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为什么要优先考虑社会资本?
长沙东西现代医院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牧樵
由于我国的新医改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然要在系统的框架下进行改革,遗憾的是,这几年来,我们医疗改革更多的是在进行局部的改革,比如之前进行的公立医院改革,根本就不知如何下手。某地级市是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城市,大张旗鼓地宣传造势,说是要全市的公立医院执行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价销售,全市亏空的3000多万元的药品差价由谁来补呢?结果,没有那个部门可以弥补这3000多万元,改革自然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了。
我国医疗改革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资金问题,象香港的医改,干脆就叫融资改革。我国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媒体和大众所关注的自然是国家的投入,2009—2011年三年投入8500个亿,令世界兴奋不已。可是,这8500亿是个模糊的概念,它不单单是增量,有说是“基数加增长”,也不等于今后三年政府卫生支出的总额。中央财政只投3318亿元,其他5000多亿元的投入要由地方财政投,可是,地方财政的投入根本就没有落到实处。
资金的缺乏和公立医院系统改革框架不清晰,使得“如火如荼”的公立医院改革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次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和前面两个方案一样有着清晰的改革框架,战略非常明确,只是现在还没有执行战略的实施方案。当然,《意见》之后,有细则出台,我们非常期望它是一个完善的实施方案。
其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核心就是要解决我国医疗体系资金匮乏的现实问题,任何国家的资本都是有限的,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如果不利用社会资本办医的话,医疗改革机会寸步难行。通过医改,公立医院仍然是我国医疗系统的基本主体,为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集中力量进行医学研究和疑难病的诊治。其他的部分,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既是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也可和公立医院形成竞争,改变现有的公立医疗机构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管理薄弱、浪费严重等问题。
当然,我国新医改是否能达到目标,决定于国家和卫生部门宏观和微观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