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遭遇“产业空心化”困境?
杨轶清
温州本土经济增长乏力多年来颓势未改,而近年来温州“产业空心化”现象日趋明显。最新的担忧是:温州产业“空心化”的困境会否加重和蔓延?
1978年至2000年,温州GDP平均年增长率为15.6%,同期,全国为9.5%,浙江省为13.2%。而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温州快车悄然减速,2003年度温州市经济增幅达到之前6年来的最高点,但这一增幅在浙江11个地级市中仍然只能排名第9。而到了2009年,温州人均GDP仅4604美元,列全省倒数第三位,不到杭州的一半,更是只有全省人均GDP的71%。
温州本土经济的困境,源自于核心市场要素的流失——人才和资本的产业性外溢和空间性外流:集中表现为实体资金的虚拟化热钱化以及企业的大量外迁。其结果就是实体产业的“空心化”,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本土竞争力的削弱。
因为温州本土资源要素瓶颈约束无法实质性突破,企业在当地生存空间日趋狭小,而外地政府招商引资力度很大。很多中小企业整体外迁,而大企业在温州以外的投资和经营规模也远超温州本地。据温州市经贸委统计,自今年一季度以来,该市规模工业利润增幅环比回落幅度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
其次是资金的虚拟化和热钱化越发严重。“2010温州市百强企业”中将近一半是制造业企业,无一例外地涉足了房地产开发。而制造业开发房地产更具“优势和积极性”,可以将既有的公司业务作为融资平台,因为房地产业务的银行贷款比较敏感,政策调控波动大,以实体产业比较方便。如果扣除这部分“马甲资金”,有2/3以上的民间资金溢出成为游资在赚快钱。
温州在浙江省的地位与浙江在全国的状况类似,而今温州遭遇的困境,会否投射到浙江省?也就是说,浙江省会否遭遇资本和产业空心化的威胁?
浙江GDP增速已经连续10年下滑;2001年至2008年浙江经济增速从全国第6位跌落到第22位;2004年以来,浙江已连续6年GDP增速低于江苏。浙江在长三角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自2003年达到33.43%的高点以来,份额呈持续下降状态。目前浙江生产总值排名全国第四,但已和前三名拉开较大差距。而排名第五的河南省经济总量与浙江差距逐年缩小,浙江GDP在5至10年内被河南超过也不是不可能。因此,浙江面临被挤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方阵的危险。
简单地说,浙江省面临的困境与温州类似:资源约束瓶颈持续、核心要素流失加剧、传统路径越走越窄。浙江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内资输出地,浙商是全国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首选对象。而梯度原理显示:传统的“浙江模式”现在更适于比我们慢一步的兄弟省份,仅相邻的安徽省,很多县市竞相打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招牌。很明显,在这种“内挤外拉”的形势下,浙江GDP减速也就不足为奇了。
未来十年浙江经济将走到十字路口:是继续领跑,还是徘徊不前,前五年也就是十二五很关键。如果继续“穿旧鞋”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浙江模式”优势将消失殆尽。如果能够在新产业、新模式、新发展方式方面领先,即使GDP指标优势不再,浙江照样可以在新的路段上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