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国际板何时推出早已成了一个各方争议的热门话题。每到年终岁尾,它就要被翻出来“爆炒”一遍。2010年12月,随着安永抛出一份“上海国际板2011年开闸”的预测报告,国际板议题再度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议而不决、好事多磨,似乎是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领域改革的通病。创业板、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港股直通车等莫不如是。就拿创业板的推出来说吧。早在1999年,证监会就提出“可考虑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内设立科技企业板块”。但此后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灭,以及主板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等种种内外因素的羁绊,在无数次研究论证之后,直到2009年创业板才得以艰难问世。
在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后,人们才发现,原来历经“十年磨一剑”,让国人慎之又慎的创业板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它只是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的一个正常渠道而已,既不可能成为让中国经济一夜腾飞的神兵利器,更不会变成祸国殃民的洪水猛兽。令人叹息的是,创业板晚推出十年,中国有多少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漫长的等待中因资金缺乏而中道夭折,已无从考证了。而这些企业中间,原本或许可以培养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新的联想和华为。
反对国际板的观点,无非是担心如果允许外企国内上市,中国股市的高市盈率将吸引大量国际“航空母舰”登陆,从而演变为一场“外资圈钱秀”——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害怕资金分流,利空主板市场。此外,还有人提出,现在市场行情不好,应当先把A股市场搞好了,等制度完备了,再来考虑国际板的事情。
但在笔者看来,上述逻辑难以令人信服。
对于前一个观点,要指出的是,股市资金容量不足是一个伪命题。众所周知,中国以高储蓄著称。抛开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不谈,我国居民储蓄率也高达20%。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缺乏足够的投资工具,导致每年有20万亿的现金躺在银行睡大觉。而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中国股市目前只有1600多家上市公司;而同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印度则有1万多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量不断扩张,没有打压、反而促进了孟买股市的极大繁荣。
事实上,2010年中国股市与实体经济的“冰火两重天”,与其说是资金不足,某种程度上,不如视为股民对当前股市中内幕交易、“老鼠仓”、股价操纵、政府和国企与民争利等现象的反馈,是对市场制度和监管环境所投下的不信任票。
而这又牵涉到第二个观点,即只要A股市场一天没有“搞好”,国际板是否就永远不必问世了呢?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出生就是成熟和完美的事物。如果非要等一个完美的时机,那么答案很可能是“遥遥无期”。即便国际板赶上了所谓的“大牛市”高调推出,但运行后也将遭遇到股市或实体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中国改革30年来的成功经验浓缩到一点,就是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是“摸着石头过河”。
引入国际板,既可通过竞争来激活资本市场,更能为主板市场的治理提供借鉴。国际板的交易规则、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从一开始就要与国际接轨,不能让主板来同化国际板,而是要通过国际板的先进经验和大胆实践来推进主板的制度建设。国际板推出后,的确可能在短期内对主板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从长远来看,一个高标准的国际板存在,是有益于主板市场加快发展的。
2008年6月,在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中方同意,允许符合条件的美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的形式在中国内地的交易所上市;而在第二次中英经济与财经对话中,两国也都同意让对方企业到本国证券交易所上市。换言之,中国企业可以去纽约和伦敦上市,那么,我们也理当欢迎美国和英国的企业来上海上市,这是WTO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的具体体现。既然推出国际板是一个迟早的事,为何不早推出、早发现问题、早改正问题,以其早日完善这一市场呢?
2011年推出国际板,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宏观背景,即在全球热钱汹涌和中国持续升息的大环境下,它将成为中国圈住热钱“池子”的一部分,以缓解跨境资本对中国国内股市、楼市和实体经济的直接冲击。
对于国际板的推出,我们应当追问上海证交所和监管当局的是,从制度和技术层面上是否已做好准备,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拿“时机”说事。如果国际板与主板在许多方面是换汤不换药,那么不推出也罢;如果确如上海金融办所言,国际板在上市规则、交易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方面有创新,那便试试又何妨呢?
国际板不妨摸着石头过河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