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哥”别成通胀时代的一个传说
寒冬时节,两名穿着厚棉服的小伙子在乌鲁木齐一个居民小区户外,出售仅比批发价高出几毛钱的各类蔬菜,所到之处往往人头攒动,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卖菜哥”。(21日新华网)
司德华和魏刚两“卖菜哥”,受每公斤8元的天价青椒的“刺激”,在经过市场调研后毅然决定改行卖菜,试图倾自己的微薄之力,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搞直销,将菜价给压下去,果然立竿见影,更受到广大居民的青睐。“不过,还能坚持多久谁也说不准。”正如他们自己所担心的,卖菜哥会不会只是通胀时代浮光掠影的传说?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尽管他们梦想着有一天能通过努力,成立一家拥有连锁店的蔬菜直销公司,继续销售他的平价菜。但是,每斤才赚几分钱差价,每天只收入几十元的他们,何时才能积累到可以让梦想成真的实力?显然这种利己更利民的做法、设想和追求,尚须政府或社会有关方面给力。
事实上,在通胀期,菜价高固然也部门是环节多或者商家炒作的结果,但是,蔬菜市场的总体生产、经营成本偏高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整个价格行情降不下来,仅凭一两个或者几个“卖菜哥”,要想左右市场格局绝非易事,更难说能够走多远。
更让人不敢乐观的是,正如此前媒体对蜗居桥洞等场所房奴们的善意关注和报道后,遭来城管执法等部门的驱赶一样,受到媒体聚焦、进入公众视线的“卖菜哥”会不会也遭遇同样的命运?即使不被取缔,让你每天交一笔不菲的摊位费、管理费,你的低价还能撑多久?
显然,“卖菜哥”需要有关各方的呵护,努力培植成通胀冬季里的一道暖色风景,而不应让其在舆论和公众的热捧中渐渐成为一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