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社”诞生的“马上封”折射出政绩错位


  据《人民日报》12月24日报道 :自2009年8月以来,严端素和20多名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为农民工子女辅导作业。然而半个月前,严端素却突然收到昆明市五华区教育局的处罚决定书。教育局认为他们“未经教育部门注册登记,擅自招生办学”,要求“暂停招生辅导,重新选址,走正规的程序,完善办学手续。”

  前几年春晚上有个小品“打工幼儿园”,由“马上封”谐音人名引发为农民工子弟办学遭遇尴尬的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有了“马上封”的现实版,带给人们的却是一声叹息。

  面对志愿者辅导农民工子女作业的“平民教社”,教育部门不问青红皂白“马上封”折射懒政。“平民教社”倾注了严端素和20多名志愿者的心血,他们的爱心行动赢得了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平时来接受辅导的农民工子女稳定在20个左右,即便其中收了些成本费,也是农民工自愿的。对这样的“大好事”,职能部门不是深入了解情况,热心帮助对方解决辅导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补办相关手续,使之合法化,规范化,而是“罚”字当先,处罚的理由竟然是“辅导的地点不恰当,影响了附近一家正规培训学校的正常招生”!试问如果不是与这家“正规学校”抢饭碗,是否地点就“恰当”了?职能部门到底在保护什么,支持什么?!

  相比于政府部门对公共事业的服务来,处罚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何况按照法律规定应先告知,给对方一个整改的期限,然后再依法处理。可在现实生活,有些政府部门就是觉得处罚“顺溜好用”——只要拿出一纸处罚决定,就算已经“积极作为”了;处罚决定出去,指不定立马就有人找来说情,“礼尚往来”总是少不了的……“法治”被误读为“罚治”,不仅有政府部门的懒病,更有以错位的政绩和部门利益为重心的“民生冷漠症”,至于农民工子弟的功课辅导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果在社会管理中不坚守“先服务后处罚”或“多服务少处罚”,那么,破解民生难点事倍功半,难上加难,政府的公信力也将会一落千丈。据报道,五华区教育部门已表示会积极联系社区,帮助志愿者辅导农民工子女解决场地难题,期待从“马上封”变成“马上办”,这是最好最有效的“危机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