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和金州大地沧桑巨变的足迹,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从建校至今,在历届州委、州政府(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关心重视下,按照不同时期党校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始终以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心,以夯实理论基础、拓展世界眼光、增强党性修养、培养战略思维为基本目标,以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为主要内容,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
回首60年,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前身、初建、变更、恢复、发展”等五个时期。
前身(1949年12月——1953年3月)。1949年12月19日,贵州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和平解放。1950年初建立中共兴仁地委,4月7日建立兴仁地区专署。解放后的兴仁地区,急需一定数量干部开展各项工作。为尽快培养干部,1950年11月在兴仁地委外侧(原兴仁县参议会旧址)成立兴仁专署政民干部学校,校长由时任地委书记兼任,副校长由时任地委宣传部部长兼任,教育长由时任秘书长兼任。1952年8月,兴仁专署由兴仁迁到兴义县城,中共兴仁地委改称中共兴义地委。同年9月,在兴义县坪东乡木贾村“沈、刘、熊”三家四合院建立中共兴义地委干部训练班,将附近的祠堂用作教室,校长由时任地委书记兼任。1953年3月,中共兴义地委干部训练班改为贵州省兴义专区干部学校。
初建(1954年11月——1956年7月)。1954年11月,正式建立中共兴义地委党校。校长不再由地委书记兼任,学校教研室、行政科等中层机构逐步建立。先后开办理论班、党员训练班、文化培训班等。1956年7月18日,兴义地区建制撤销,合并为安顺地区,同年12月,中共兴义地委党校合并到中共安顺地委党校,原兴义地委党校附属文化学校改称安顺地区干部文化学校(校址在兴义)。
变更(1956年8月——1973年9月)。1956年8月至1965年7月合并到安顺地委党校;1965年8月17日,恢复中共兴义地委,但由于多种原因,中共兴义地委党校没有同时恢复。1968年10月26日建立兴义地区“五·七”干校,校址在兴义县丰都乡筲箕凼。“五·七”干校的前期,实际上变成了派性斗争的场所和关押、批斗老干部的“牛棚”,也是机关干部的劳动场所。1971年,“五·七”干校开始办学。
恢复(1973年9月——1982年5月)。1973年9月,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批复,在“五·七”干校原校址上恢复中共兴义地委党校。1975年7月3日,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批复恢复兴义地区“五·七”干校,与中共兴义地委学校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78年12月开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认真贯彻了1977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中确定的党校办校方针。按照把党校办成培训党的干部的学校,办成宣传、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的要求,党校的干部轮训、培训逐步走上了规范化道路。
发展(从1982年5月至今)。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中共兴义地委党校更名为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校园面积、校舍有所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迅速壮大。1983年,中共中央以中发[1983]14号文件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和《关于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全国党校教育开始进入了正规化建设的新时期。为此,州委党校建立健全了校级领导班子和中层管理机构,校园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日渐完善,党校的教育模式由过去的短期轮训为主发展为正规化培训为主,逐步走出了一条多层次、多渠道、正规化办学的路子。1994年,党校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时期,紧紧围绕着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结合全州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在培训、轮训各级领导干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短期培训、轮训上,从1990年到1999年,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县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等培训32期,培训干部1992人次,从2000年到2010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38期,培训轮训各级干部14152人次。在学历教育上,1983年开始开办中专班,1994年开办省委党校函授学历教育班,1995年开办中央党校函授学历教育班,2005年设立贵州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教学点。截止2010年7月,已有7264名学员分别获得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及文秘、法律等专业中专、大专、本科毕业学历,50名学员获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目前仍有在读本科生47名,研究生49名。60年共轮训、培训各类干部400多期,达30000余人次,为我州干部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6月,州委、州政府决定,在黔西南州委党校内成立黔西南州行政学院,承担全州公务员培训的教学任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2009年3月,州委、州政府决定将州委党校与兴义市委党校进行资源整合,实行“州市共建”,搬迁至现校址毛栗寨校区,同时挂有兴义市委党校和兴义市行政学校的牌子,进一步提升了党校的办学规格和培训质量。2010年4月,通过了贵州省州(市、地)党校大专体制评审委员会的大专体制规格评审验收。
回首60年,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始终坚持党校姓党,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正确把握党校干部教育的规律,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进一步提高,自身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等各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教学设施比较齐全、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学科研水平比较高、后勤保障比较有力、综合实力相对较强的州(市、地)级党校。
——基础设施建设较快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校区占地面积127亩,建筑面积为17720.8㎡。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为9047.8㎡,拥有阶梯报告厅、多媒体教室、会议室等设施。学员公寓面积为4524.7㎡,可保证130余名学员住宿。食堂面积为3283.3㎡,可容纳500人同时就餐。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384.3㎡,设有先进的图书检索系统和电子阅览室,现有藏书61766册,可供查阅的电子图书25万余册。室内体育馆建筑面积为1900㎡,游泳池建筑面积为700㎡。现已建成校园局域网,中央党校远程教学B级站,开通了贵州希望网、《贵州价格信息网》,校内所有的计算机均可通过互联网连接,多媒体教学设施齐全,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率达100%。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党校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师资水平明显增强,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建校以来,特别是1983年转入正规化教育以来,始终把打造过硬队伍、改革人事制度、改进管理方式作为办好党校教育的重要基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注重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党的干部教育方针得到认真贯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逐年选派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和业务培训,加快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实践锻炼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爱岗敬业、奉献进取的精神。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经拥有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突出、思想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现有人员编制79名,实有在职教职工69名,其中专兼职教师34名(副教授12名,讲师13名,硕士研究生3名),同时外聘专家学者20余人为客座教授。
——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党校始终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做文章,以教学改革创新促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一是坚持党校姓党,突出地方党校特色,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体系;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联系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开发教学专题,安排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更加贴近实际,更好地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是以提高能力为重点,把组织要求、岗位需要和干部需求有机结合,分层次、分类别实施素质能力培训;四是发挥熔炉作用,加强党性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2008年分别在威舍、顶效、册亨建立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为学校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稳定的平台;2009年8月,被州委确立为黔西南州廉政教育基地;2010年11月,与中共上海市经济工作委员会党校建立合作关系,党校教育由“关门讲学”向“开放办学”转变。
——调查研究深入扎实,科研成果卓有成效。近年来,党校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进程,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2005年到2009年,学校先后有24人(次)专职教师分别参加了州委州政府的《人口福利政策研究》、《增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先进性与黔西南州村干部队伍建设研究》、《黔西南州旅游发展调研》、《和谐计生》等课题研究,并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2005年至2010年11月,全校教师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共180余篇,其中国家级5篇,省级69篇,出版《黔西南州产业发展研究》专著一部,学校自己主办的刊物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学报》从2005年至今已出版发行24期。
——持续创新催生亮点,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州委党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方面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一些亮点工作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正在不断扩大党校的影响力。2007年以来每年都在州委党校“中青班”和“民干班”开展的学员“重走长征路”体验式教学活动,2008年开展的“五千村官进党校”培训活动,2010年7月承办的“西南地区党校主体班教学及学员管理工作会议”等,均不同程度地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迈开了党校影响西南、走向全国的步伐。
60年的发展,一代又一代党校人为党校发展所作的耕耘与奉献。在“实事求是”精神的感召下,他们把青春留在了这里,用人生书写着奋斗的历程,在诸多困难的挑战与磨砺下,始终秉承乐观与坚毅之心,越过艰难,走过坎坷,在困境中追求突破,在守业中寻求发展,在创造中点亮斗志,在同心同德、共创辉煌的志愿下,以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极追求进取,用勤劳和汗水营造了清新的校园环境,用知识和智慧塑造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用敬业与坚守积累了可贵的知识财富。为黔西南州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积极奉献了一己之力。
风雨60载,悠悠情怀。党校今天的成就来源于大家共同的拼搏与奋斗。我们不会忘记,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在60年风雨历程中对黔西南州委党校给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我们不会忘记,在黔西南州委党校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过的每一位教职员工;我们同样不会忘记,在黔西南州委党校留下学习足迹的每一位学员。
忆往昔,创业艰难点滴聚;展未来,鸿图绸缪寸心举。回顾历史,是为了凝炼集体的智慧;展示成绩,是为了不忘历史书写者们的艰辛。新的历史机遇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我们将以60年校庆为新起点,在推进干部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谱写黔西南州委党校的新篇章!
60年校庆,是为了忆往知来;尊重历史,展现60年办学成就,是为了总结经验,探索新时期干部教育的新规律;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 是为了凝聚力量,再创佳绩。当然,在肯定成绩之时,我们仍然知道,前进的步伐不能于自满中停滞,明天的成就来源于今朝的奋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们既应一如继往地强基固本,更应在勇立潮头中扬帆远航,为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