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就稀土贸易争端写过三篇评论,驳斥主要进口大国的不公不义。中国承受环境污染的沉重负担向世界供应97%的稀土需求,反而被诬告违背国际规则。世界贸易组织有三分之一的成员包括工业发达国家都对资源产品实行不同程度的出口限制,稀土不只中国一家有,为什么不去开拓新的供应来源?本文不再去评论西方的傲慢和无理,只想呼吁国内相关部门和企业以稀土贸易争端为契机对整个资源贸易战略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深思。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瑞士联邦银行的分析,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如此庞大的经济规模,再加上中国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要继续提高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那就不止要消耗更多的国内资源,更要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源。中国需要获得世界资源的平等权利。稀土贸易是一个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因为很多国家都有大储藏量或存货。中国应该以稀土争端为契机,考虑制定一个总体的国际资源产品贸易战略。目标是制定一套公平合理的资源产品国际贸易规则,以保障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避免贸易战。
今年 ,世界贸易组织出版的《世界贸易发展报告》以资源产品贸易为主题,提出了是否需要制定规则问题。这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从我国国家利益和世界贸易利益出发,应该加快努力研究这个问题。中国未来必然是资源的最大消费国之一。中国已经高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我们不能局限在中国的范围内孤立地思考资源的供应问题,只能在全球范围来考虑获得世界资源的平等权利。
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是明智的重要一步。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行动并不很顺利,可以说是到处碰壁。其实并不奇怪,这也是获取资源的竞争。一个重要的障碍是我们的企业基本上还不具备全球化经营的技巧,容易误入盲区。那些老牌的跨国公司都是身经百战,他们的母国当然是他们的基地,在第三世界也早已厚植根基。不会让新来者轻易站稳脚跟。世界在急剧变化,老牌的跨国公司也曾应接不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运动风起云涌,跨国公司的不负责任的经营活动遭到广泛的批评。发展中国家要求制定《跨国公司行为守则》,《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技术转让行动守则》,《限制性商业惯例行动守则》等的呼声高涨。由于经济实力的悬殊,这些要求都没有成为事实。但这些努力也没有白费。他唤醒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权益斗争的意志。跨国公司为了在发展中国家生存,发展和壮大,及时调整它们的经营战略,有些企业组织自愿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制”,自觉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要对社会负责。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需要认真考虑的历史经验。中国企业有了钱,未必就能走得出去。到发达国家去一定会受到保护主义势力的阻击,必须要找到盟友(比如说合伙人,行业协会)才能走得出去。必须熟识当地的法律,政治和社会结构,市场营销渠道,否则就会铩羽而归。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可能水土不服。把中国的经营理念完全搬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未必行得通。中国企业一定要比老牌跨国公司服务得更好,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才有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机会。
想走出去的企业还有大量的功课要做。稀土贸易的窘境是个最好的警示。我国供应着世界97%的需求,有人说只卖得土一般的价格。企业都在喊,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定价权。手握重金却没有定价权,这能怪谁呢?凤凰卫视的报道说,有一家美国稀土公司,连一公斤的稀土也没有卖过,却能有数亿美元的资产。很显然是因为人们对稀土有很高的希望值,公司的市值也水涨船高。我们的企业,特别是有国家雄厚财力支持的国企还不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经商之道有无缺失。政府部门也该考虑对稀土的开采和加工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淘汰不达标的企业,使达标的企业提高成本,增加值就相应提高了。稀有的稀土资源就会得到高效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进口国就没有理由来质疑我们的政策。国企想靠行政垄断和政府财力支持而在发达国家开辟新天地,多半是要失败的。这会被视为不公平的竞争。必和必拓最近在加拿大的收购案被政府否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企想走国际化的道路就必须真正的实行独立自主经营。
供稿:李仲周 (2010年11月22日,WTO经济导刊)
稀土争端与资源贸易战略问题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