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南非夜排世博队的洗杯具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主流立场的讴歌世博会排队的报道,大致是讲到了在世博,排队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比如平时都很忙,在排队时可以安安静静的读书,比如可以陶冶情操,比如可以让外国朋友看到我们的精神文明风貌,比如可以认识同性或者异性的朋友或者情人,照这样发展下去,估计作者会建议办一场世博排队版的《非诚勿扰》了。

    我在世博会的时候也保持了浪漫的心态。从我不愿排长队的习惯而言,自然象沙特这种8小时看场升级版的阿凡达不是我的菜。除了去逛专门看不排队的冷门馆,最大的乐趣,就是看排队。我很浪漫的观察排队的状态,并把排队设施的设计分为几种,包括提前预设的,后期补救的以及根本就没有考虑的,以及注重功能的,不注重功能只注重美观的,或者都顾不上的。后来我在纳闷:既然规划就有每天近50万的游客,为什么场馆设计不考虑排队的问题?这些人都是计划外冒出来的?

    而过去的2010年六月,还有一个热门:南非的世界杯,我们跟着狂欢了一次。南非病,熬夜症普遍流行。也是很吊诡的:实在是隔壁邻居嗨咻,我们摇旗呐喊,还肾上激素高涨的讨论技术和姿势,以及战术。这种看别人的夜,熬啊熬的,从我年青时候开始,也就熬到了中年,估计还要熬到老年,看风云变化,城头变幻大王旗,我自熬夜我自嗨。

    这两个热门的交集,就是观看和排队,加在一起,就是自己要参与,就得慢慢排队,要不就只能看着别人嗨。反正就是你着急也没用。我所在的行业,和我所在的城市环境,同样的也是这个交集。从设计的排队来讲,大项目落脚,自然是从意大利和美国开始,再是欧洲澳洲日本,香港泰国之后再是深圳广州,间或上海北京,然后东莞杭州佛山福建,差不多快要轮到成都的设计师了。好吧,我们可以有关方面找点说辞,比如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之类。

    再来说说设计产业的升级版:创意产业,现在而今眼目下,中国的创意行业轰轰烈烈,一个又一个城市的政策纷纷出台,什么退二进三,刚性扶持,园区使用性质多解,第2.5产业理解……各个城市下一个20年的竞争力在此一举。同一个机会同一个起跑线。但我怎么感觉这次又要像设计产业一样,排到最后?

    好的,就咱们自己折腾吧,反正咱们是不愿意排队的,起跑线都不一样,凭什么说我没风度。有什么招,尽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