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全国"血荒"当重振公众热忱


     

化解全国"血荒"当重振公众热忱   刘效仁

今年全国主要省会大多出现了采血困难。北京近日采血量也大降,血库库存仅为正常值一半。昆明更是出现十年来最严重的“血荒”。人口超过600万的昆明比较安全的血液储备量应在40万到50万毫升之间。但其中心血库里存量只有2万毫升,而这一切已经持续近三个月了,市区各大医院里,几乎都有因血液供应困难而被一再推迟的手术--央视在《新闻1+1》中分析认为,现在经常闹血荒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信任危机。一个调查就显示担心献血感染疾病的46.4%。其实,何以陷入信任危机,远非以上所例举的那么简单。(2010-10-27 《新闻1+1》)

中国的百姓历来有急公好义,见义勇为,扶困济危的优良传统。尤其是青年学生,在献血方面特别热情,一旦遇到灾难性的事故需要捐献,许多人排着长队踊跃奉献,这样的场景常令国人激动不已,感慨万千。匪夷所思的是,何以如今各地均出现血荒,即使职能部门加大了宣传力度,也应者寥寥,仅仅是因为公民们怕感染了疾病吗?显然不是。

不错,上个世纪的末期,在有偿献血过程当中,大量的血头出现,导致了艾滋病高发的悲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兄弟以卖血为生多被染病,以至于一些村落成了艾滋病村。但当下不同,无偿献血了,而采血的技术保障越来越严密科学,不会造成交叉感染,正如专家所称,一次性消毒用具绝对安全…早就为献血者服了一颗定心丸。

其实,社会公众之所以产生了信任危机,一方面,现有的法规政策落实中被各地大打折扣,失去了公众的信任。按照我国《献血法》的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在需要输血时可以免费使用其献出血液量的3倍的血液。可现实并非如此。一广东珠海网友[白云浪子]的原贴称:上个月我爸被虫子咬了,输了大约10000多块钱血。弟弟和妹妹都有献血证,但都用不上,他们说不够600ML,不算;还说是有年限限制的,5年内有效。后来我又献了400ML,还是不能免费用。原来用血要交献血互助金,用一次血大约400多块钱,满足之前600ML5年内有效的,才可以免去400多的互助金,但是用血的费用一份都不能少,而且医疗保险也不能报销。结果在七折八扣中,无偿献血者被人“暗算”了忽悠了。除了这些土政策,献血者必须先缴纳各种费用,然后再凭借有关手续办理免费的减免,而整个过程之烦琐、操作之不便,也让不少人止步于前。

事实上,在实行自愿无偿献血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血荒的困扰。美国的纽约,登记捐血的数目尚不及各医院需求量的一半。对此,不少地方就采取对献血者各种各样的补偿来鼓励积极性。比如,只要在名额限制内捐血,台湾的捐血中心就送价值500元左右的牛排套餐券。显然,善心和义举同样需要奖赏的。而在国内,既有的政策都兑现不了,更不用说其他的激励措施了。

另一方面,管理者的疏漏乃至于贪渎,也丢掉了公信力。去年年底各大网站曾曝光成都市血液中心采血日期为2009103号,失效日期为2014103号的血浆,被用来浇灌兰花作肥料的丑闻,尽管后来有关部门声称是报废的血浆,也极大地消耗了公众对血站及献血制度的信任。尤其是一些血站人员动辄年收入数十万元,更难以让人接受,有网友就痛陈,不愿成为他人赚钱的机器。一方无偿献血,另一方却高价输血,这些赢利的钱究竟被用于何处了,同样受到了网友们的质疑。

血浆对于危重患者来说,无异于生命的再造。可由于血荒,昆明有的患者手术被推迟了一个半月之久,对于当事人来说,将意味着失去最佳的救治时机。但要解决“血荒”,必须重建血液管理的法制秩序,包括兑现奖励,健全激励机制,严惩管理失职渎职行为,强化媒体和公众对血液管理的监督,方能重建公众的信任,重建公众见义勇为的奉献精神。

http://news.163.com/10/1027/02/6JVHO3BB00014JB6.html http://news.sohu.com/20101019/n275968939.shtml

通联: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刘效仁,235300,电话,05578038857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