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呼吁“救市”时?
文/李宗苗
终于加息了。它标志着执行了差不多三年的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而在外汇管制的背景下,加息通道大门有可能就此洞开。
刚刚在南京抛出“有钱,没房,不买是傻瓜”言论的任志强,一边担心政策叠加效应的影响,一边继续鼓吹自住性购房:“加息是阶段性的,不会连加几年的。房子可有几十年。怕啥?”
笔者认为,此轮加息,对楼市的影响可以说是房地产新政走进死胡同之后的一次“扑救”。如果说“双限”(即“限购”、“限贷”)是给保障房大量上市以及房产税落地腾挪空间,那么加息等经济手段的使用,是给脱缰的房价上了“双保险”。
这个局面与2007年有些似曾相识。一样的热钱汹涌,一样的房价暴涨,一样的加息和回收流动性,直至石破天惊的“927房贷新政”出台,“速冻”楼市。
2007年一年连续6次加息,使得实体经济负荷过重,又披着“产业转型”的外衣,结果迫使大量的产业资金逃往楼市和股市,直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夜,加息还在进行。
此轮加息,会使开发商资金链变得脆弱,而由于近期楼市“双限”,并且提高了首套房的首付,提高房贷利率和公积金贷款利率,开发商即使为了回笼资金不顾品牌损伤大降房价,恐怕也回天乏力。
政策取舍的“两难”也出现了:如果取消“双限”,通胀压力下的人民币资产升值预期将加速资金流入楼市,房价因此飙升,房地产调控将再一次宣告失败;如继续“双限”,即使不再继续加息,卖“刚需房”也救不了开发商。
道理很简单,以前首付20%,利率打7折,现在首付30%,利率打8.5折。加息,加上按揭利率也提高了,等于是首付提高,利率提高,折扣减少,这三项成本一累计,哪个“刚需”有这个实力买得起房?这样的房价怎么可能“稳定”?
开发商生死大权又一次握在了决策者手中。这一轮,民间的“曲线买房”手法再怎么高明,银行的“擦边球”打得再好,也无法在这个节骨眼上救得了开发商。如果有开发商能逃出生天,那一定是这“精五类”:资金实力“超级无敌”,能在这个冬天熬得下去的开发商;“二次调控”前已大量出货回笼资金且没有大把撒钱当“地王”的开发商;及早在非“双限”城市布局的开发商;“双限”城市所占业务比重少的开发商;定位于商业地产的开发商。
如果楼市调控的目标是“稳定房价”,我们可能会很快看到英勇的“解放军”再一次从天而降,“限购令”会一风吹。如果调控的目标是“抑制部分城市过快上涨”,“限购令”将有可能在已出台相关政策的13个城市打住,其它城市大可继续“打酱油”。一句话,今年冬天会是典型的“圣婴现象”,全国各地温差会比较大,请注意天气变化,适当添减衣裳。(专供《扬子晚报》“扬子视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