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研发、部件采购、产品制造、营销服务”四轮驱动
未来3年奥迪再创第二个百万辆
10月20日晚,“一汽-大众奥迪销售百万辆庆典”活动在长春隆重举行。这是中国豪华轿车制造史上的第一个100万辆,标志着中德双方在合作生产高档豪华轿车领域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据透露,一汽-大众将在未来3年内再创造第二个100万辆的销售业绩。
获得自主研发能力、建立符合国际标准零部件供应体系,这是我国引进技术的目的,更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利益所在。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透露:“我们计划到2012在一汽-大众形成整车的车身开发能量。”这将是我国在豪华轿车研发领域获得的重大技术突破。
一汽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徐建,奥迪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施泰德到会,共同祝贺双方22年的精诚合作取得的成果。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标准的高档车技术转让协议,奥迪品牌开始了在中国本土化的历程,1989年8月1日,第一辆国产奥迪100轿车在长春下线。经过22年的发展,一汽-大众拥有了中国最强大的全数字化的世界级汽车制造基地,生产奥迪A6L、A4L、Q5三个具有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车型。
1999年9月6日,中德联合开发的第五代奥迪A6(C5)在长春下线,首开高档车高标准加长的先河。奥迪A6(C5)在中国市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后,双方又共同研发了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奥迪A6L、奥迪A4L,奥迪A6L、A4L的本土化二次开发为竞争对手树立了标杆。
为了更好地推进本土化,合作双方始终致力于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经过22年的努力,一汽-大众奥迪已经拥有200余家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国产车型的零部件综合本土化率已超过60%。同时,在一汽-大众奥迪的支持下,一大批优秀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经进入奥迪全球采购系统,走向了国际市场。
徐建一高度评价说:“22年来,中德双方相互理解、坦诚相待,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为核心,发挥各自优势,使奥迪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第一品牌。中德双方始终致力于包括产品研发、零部件采购、产品制造、营销服务在内的本土化,逐步形成了在奥迪全球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以‘全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的一汽-大众奥迪模式,建立起中国最强大的高档车制造基地和最高水平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提升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奥迪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5年,股东双方将扩大在新能源领域的产品开发,为中国汽车市场带来最新的环保技术和更好的产品。”
张晓军介绍说:“从1988年开始我们奥迪100到现在保持着一个快速、稳步的增长,进口车型和国产车型累计一共销售了100万辆的数字。到今年前三季度,我们的销量已经达到了173058辆,同比增长51%,已经远远超过了去年全年157118辆的业绩。前三季度,奥迪占有国产豪华轿车86%的市场份额。”根据推算,今年奥迪销量有望突破20万辆。年产20万辆正是奥迪的竞争对手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希望实现的目标,正是由于奥迪在产品研发、零部件采购、产品制造、营销服务所进行的本土化“深耕”,才使奥迪在中国获得了其精品难以企及的竞争优势。
有消息显示,奥迪不仅在中国建立了零部件供应体系,更建立了标准体系。目前,一些奥迪的竞争企业正采用奥迪的供应商、奥迪的标准在中国采购零部件,这将进一步加强奥迪的竞争优势。据悉,今年前三个季度的销量中,国产的宝马车占其销量的43%,国产奔驰仅占32%。如果没有强大的国产化体系支撑,任何品牌都无法适应中国市场的灵活多变。张晓军指出:“如今,奥迪已经将国产化作为一项战略来发展,汇率的波动是暂时的,一个品牌要想健康地在中国发展,就必须有强大的支撑体系,奥迪不会因汇率的变化而影响国产化的广度和深度。”
奥迪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施泰德说:“奥迪从一开始就将在奥迪全球统一标准基础上的本土化作为合作战略的核心,旨在实现奥迪、一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乃至中国经济和汽车工业的共赢,这与竞争对手的中国战略有着很大的不同,也是奥迪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的原因。”
未来3年奥迪再创第二个百万辆
10月20日晚,“一汽-大众奥迪销售百万辆庆典”活动在长春隆重举行。这是中国豪华轿车制造史上的第一个100万辆,标志着中德双方在合作生产高档豪华轿车领域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据透露,一汽-大众将在未来3年内再创造第二个100万辆的销售业绩。
获得自主研发能力、建立符合国际标准零部件供应体系,这是我国引进技术的目的,更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利益所在。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透露:“我们计划到2012在一汽-大众形成整车的车身开发能量。”这将是我国在豪华轿车研发领域获得的重大技术突破。
一汽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徐建,奥迪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施泰德到会,共同祝贺双方22年的精诚合作取得的成果。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标准的高档车技术转让协议,奥迪品牌开始了在中国本土化的历程,1989年8月1日,第一辆国产奥迪100轿车在长春下线。经过22年的发展,一汽-大众拥有了中国最强大的全数字化的世界级汽车制造基地,生产奥迪A6L、A4L、Q5三个具有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车型。
1999年9月6日,中德联合开发的第五代奥迪A6(C5)在长春下线,首开高档车高标准加长的先河。奥迪A6(C5)在中国市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后,双方又共同研发了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奥迪A6L、奥迪A4L,奥迪A6L、A4L的本土化二次开发为竞争对手树立了标杆。
为了更好地推进本土化,合作双方始终致力于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经过22年的努力,一汽-大众奥迪已经拥有200余家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国产车型的零部件综合本土化率已超过60%。同时,在一汽-大众奥迪的支持下,一大批优秀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经进入奥迪全球采购系统,走向了国际市场。
徐建一高度评价说:“22年来,中德双方相互理解、坦诚相待,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为核心,发挥各自优势,使奥迪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第一品牌。中德双方始终致力于包括产品研发、零部件采购、产品制造、营销服务在内的本土化,逐步形成了在奥迪全球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以‘全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的一汽-大众奥迪模式,建立起中国最强大的高档车制造基地和最高水平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提升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奥迪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5年,股东双方将扩大在新能源领域的产品开发,为中国汽车市场带来最新的环保技术和更好的产品。”
张晓军介绍说:“从1988年开始我们奥迪100到现在保持着一个快速、稳步的增长,进口车型和国产车型累计一共销售了100万辆的数字。到今年前三季度,我们的销量已经达到了173058辆,同比增长51%,已经远远超过了去年全年157118辆的业绩。前三季度,奥迪占有国产豪华轿车86%的市场份额。”根据推算,今年奥迪销量有望突破20万辆。年产20万辆正是奥迪的竞争对手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希望实现的目标,正是由于奥迪在产品研发、零部件采购、产品制造、营销服务所进行的本土化“深耕”,才使奥迪在中国获得了其精品难以企及的竞争优势。
有消息显示,奥迪不仅在中国建立了零部件供应体系,更建立了标准体系。目前,一些奥迪的竞争企业正采用奥迪的供应商、奥迪的标准在中国采购零部件,这将进一步加强奥迪的竞争优势。据悉,今年前三个季度的销量中,国产的宝马车占其销量的43%,国产奔驰仅占32%。如果没有强大的国产化体系支撑,任何品牌都无法适应中国市场的灵活多变。张晓军指出:“如今,奥迪已经将国产化作为一项战略来发展,汇率的波动是暂时的,一个品牌要想健康地在中国发展,就必须有强大的支撑体系,奥迪不会因汇率的变化而影响国产化的广度和深度。”
奥迪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施泰德说:“奥迪从一开始就将在奥迪全球统一标准基础上的本土化作为合作战略的核心,旨在实现奥迪、一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乃至中国经济和汽车工业的共赢,这与竞争对手的中国战略有着很大的不同,也是奥迪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