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李书福


     

“好运”李书福

自诩为“农村青年”李书福的运气总是出奇的好,特别是当他给吉利装上四个轮子——一头扎入造车领域后。

2001年岁末,WTO多哈会谈一锤定音,中国入了关,吉利也在这一年拿到了轿车项目“准生证”;

2002年,轿车刚刚进入家庭后不久,市场便呈现“井喷”之势,凭借“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吉利全年销售4.78万辆;

再往后,好运似乎就一直与李书福相伴——2003年,借壳国润控股,吉利完成了资本层面的腾挪;2004年,尹大庆加盟吉利,这位华晨仰融时代的旧将深谙资本运作和财务管理;2007年,吉利提出“战略转型”,华晨另一位旧将赵福全又是时的出现李书福面前。如果说,尹的到来让吉利的公司治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赵的贡献则在于更加清晰的描绘了吉利的未来。

好运还在继续,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爆发。这一年年底,福特首次宣布考虑出售沃尔沃轿车公司,原因是为筹措现金以及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业绩滑坡。

李书福说,2002年他就产生了收购沃尔沃的想法,而那时,距离吉利取得造车资格仅一年,距离吉利第一辆车下线也不过4年。是金融危机给李书福带来了机会。

当李书福提枪上马与福特展开针锋相对的交锋时,国内的政治、金融环境又恰到时机的给他提供了“方便”。

在政治环境上,“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的舆论氛围,让吉利这家彻头彻尾的民族企业颇受中央关注。CCTV曾连续三天播报了吉利“自主创新之路”经验的新闻。

在金融环境上莫不如此。2009年12月22日,也就是吉利宣布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商业条款与福特达成一致的前一天,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在这份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的金融政策中,明确了“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似乎又为吉利引入民营资本竞购沃尔沃提供了政策保障。

看来,好运气始终站在吉利这一边。否则,沃尔沃不会下嫁“农村青年”。

但李书福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将沃尔沃迎娶回家后——价值观念的冲突、民族心理的排斥、品牌认识的差异等等一系列的文化隔阂。

德鲁克曾经说过,组织内部只有成本。这些伴随“新沃尔沃”出现的新的成本,李书福能控制的好吗?到那时候,好运还会属于李书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