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的资本局


     

李书福的资本局

 

如今的李书福,早已不是十年前怀揣几亿元现金一头闯入造车领域的“鲁莽青年”,他要用吉利这只小舢板去撬动沃尔沃这艘巨舰。

不过,总资产只有203亿元的吉利,如何单凭一己之力完成庞大的海外并购?这需要他通过环环相扣的资本局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资本局第一环:上面有人

该项交易得到了中方银行支持。”10月28日,在吉利首次公开承认正在参与对沃尔沃的并购声明中,涉及收购资金,且只有这样一句简单的描述。而在11月27日的通气会上,吉利沃尔沃并购项目办公室副主任袁小林也表示,“吉利在资金方面有充分的准备,有来自银行的强有力的支持”。

12月1日,外电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吉利寻求从中资银行获得至少10亿美元贷款,为其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的交易融资。至少有三家大型中资银行已经同意向吉利贷款,其中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

“在海外发展战略这一部分,吉利得到了国家支持。”吉利汽车副总裁王自亮并未直陈吉利具体得到了哪些支持,但他举例说,包括2006年和锰铜公司的合资,以及在今年年初收购DSI项目上,吉利从项目审批等层面均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按照今年3月由国家商务部颁布实施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及以上的境外投资(包括海外并购)”均需通过商务部核准。此前,有消息表明,吉利是唯一通过包括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在内的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国内进行海外并购的汽车企业。“在吉利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下一步的海外战略方面,同样会得到政府的支持。”王自亮暗示。

 

资本局第二环:杠杆收购

事实上,除了由政府推动下的中资银行对吉利并购资金的支持,已在资本市场颇具心得的李书福,在收购资金上仍留有手段。

“收购一家拥有数十亿元资产的公司,所花的钱并不比买下一个游戏机室多。因为你无需拿出这笔钱,甚至可以不知道怎么弄到它,只要知道谁有钱就够了。”有业内人士这样描绘“杠杆收购”的魅力。

9月23日,吉利宣布引入战略投资者,向国际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一家联营公司高盛资本合伙人(GSCP)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募得资金25.86亿港元(约合3.3亿美元)。在公告中,吉利称,这笔资金将用作公司资本支出、潜在收购以及一般企业用途。

在GSCP官方网站“高盛私募股权组”有关投资策略的栏目中,便有其“投资策略十分广泛,包括杠杆收购、增长资金和风险投资、不良资产、扭亏为盈、特定行业及结构性投资”的业务介绍。而“杠杆收购”(LBO)正是利用资本以小博大的关键所在。

不过,按照高盛此前的投资策略,其很少对一家企业的投资持股期超过三年。也就是说,在收购沃尔沃项目上,高盛更多扮演的是投机者兼吉利“幕僚”的角色,这就是说一旦并购成功,吉利还需要有后续资金持续注入,以偿还金融机构贷款或投资。

而按照李书福此前的路数,旗下的吉利汽车很有可能将成为后续资金的主要融资平台。

 

资本局第三环:股市融资

11月27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同意以1.285亿元(合1880万美元)从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手中收购部分生产线和机器。公告称,这笔交易有助于吉利汽车扩大生产更多类型汽车部件的能力,以及摆脱不再使用的部分资产。而在更早些时候,吉利已通过增发换股的方式逐步将吉利集团旗下的汽车资产悉数注入了上市公司。

“吉利此次收购沃尔沃与(吉利)上市公司无关。”虽然袁小林尽力在撇清吉利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车(HK.0175)与此次收购的关系。但事实是,吉利汽车的股价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经历了地狱到天堂的历程,目前股价已狂涨27倍之多。

按照李书福此前的路数,其旗下的吉利汽车很有可能成为后续资金的主要融资平台,即,一旦收购成功并沃尔沃业绩转好后,将沃尔沃的优质资产逐步注入吉利汽车。

11月27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同意以1.285亿元(合1880万美元)从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手中收购部分生产线和机器。公告称,这笔交易有助于吉利汽车扩大生产更多类型汽车部件的能力,以及摆脱不再使用的部分资产。

而在更早些时候,吉利已通过增发换股的方式逐步将吉利集团旗下的汽车资产悉数注入了上市公司。

显然,在资金层面,境内银行+海外投资的双重保险,已为吉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