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介入 吉利收购沃尔沃模式生变
已经在2009年圣诞前夜就并购沃尔沃所有重要商业条款与福特达成的吉利,还有哪些因素会成为李书福心里的忧虑?
资金?似乎并不是问题——在几乎所有媒体都披露三大中资银行给予贷款、渤海产业基金也将提供融资外,《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国内部分私营企业已以私募股权基金的方式参与其中。这至少意味着,收购沃尔沃已不是吉利或者李书福单方面的行动,其背后盘踞着巨大的民营资本市场。同时,由于这些私募股权基金的加入,“新沃尔沃”的股权已不为李书福一人所有——分散股权,表明收购沃尔沃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工会?“吉利将致力于与所有利益攸关方一道,完成一项最符合各方利益的交易。”吉利对沃尔沃工会问题的官方表态并非空谈。记者同样独家获悉,早在2009年10月28日,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优先竞购方前,沃尔沃瑞典方面的工会代表已造访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吉利的用工问题展开调查,其结果“令人满意”。
审批?按照2009年12月23日吉利发布的公告,双方(吉利与福特)将围绕政府审批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事实上,就在公告发布前几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已明确表态支持。同时,接近吉利高层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期有四位中央常委分别视察过吉利,“这表明,在政府审批层面,不存在任何障碍。”
“其实我对资本运作基本不懂。”李书福谦逊的表示,所有有关收购资金的运作均来自专业团队。
无论是吉利还是福特,都没有公开交易金额,但业界普遍预测这一费用大约在20亿美元左右。这只是交易本身的标的额,尚不包括沃尔沃背负的35亿美元未偿贷款。
从此前得到的公开信息,《中国经营报》曾以《李书福的资本局》为题对吉利收购资金来源及运作进行过报道(详见《中国经营报》2009年12月7日)。但就在该文获得吉利高层认可的同时,另一则涉及吉利收购资金的消息被《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国内部分私营企业已以私募股权基金的方式参与其中。
这样做的目的是补充股本金,获取更大额度的商业贷款。即便排除吉利需要为沃尔沃偿还的35亿美元的债务(这一项,吉利很有可能与福特另有协议),20亿美元的收购资金来源仍需要分解至几个层面:一是渤海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这家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中银国际、泰达控股、中国人寿等机构各出资10亿元发起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于2006年12月,获批总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
这家基金的股权投资目标包括普通股、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份、可转换债券等,但为控制投资风险,渤海基金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和担保金额,不超过基金资产总值的10%。以首期60.8亿元的资金规模计算,10%即6亿元人民币(不到1亿美元)。
李书福的第二个资金来源是来自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商业贷款。但按照相关规定,这样的搭桥贷款需要贷款企业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而在2009年,吉利总资产也不过203亿元,上市公司(吉利汽车HK0175)市值260亿元。
2009年11月26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互访活动在吉利主场宁波举行,刚刚从欧洲完成与瑞典、比利时政府和沃尔沃工会对话回国的李书福参加了这次活动。
“你(指李书福)今后应该加强和政府的联系,让一部分股份给政府(和其他企业)。”会下交流时,一位不久前被国企“收编”的民营企业老板给李书福出主意。
现在看来,李书福的确“采纳”了别人的建议,引入了由国内其他民营企业组成的私募资金。在那次会上,牛根生、朱新礼、冯军、苗鸿冰、王均豪等这些企业大佬悉数在座。
“这些私募资金里,一定有来自浙江的民企。”面对记者的追问,吉利打起了哈哈;但这已不妨碍李书福的汽车王国梦想走进现实。
人、财、权,当这些最“庸俗”,但也是最本质的三大要素被一一落实后,李书福离他的汽车王国梦想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