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并非一个单纯经济议题


    

人民币汇率并非一个单纯经济议题

 

■ 刘涛

 

 

过去一年中,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仅调整了0.12%,近乎原地踏步。随着全球危机阴霾逐渐散去,在沉寂一年多以后,2010年人民币升值话题将毫无悬念地再度暴露于聚光灯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对于2010年人民币是否会继续升值,并没有太大疑问。唯一存疑之处在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步伐到底有多快?是以2006-2007年年均6.8%以上的速度大步飞奔,还是像2008年那样以3.3%的节奏走走停停?

目前,国内市场分析人士对此问题大多持谨慎态度,认为人民币兑美元上半年将继续保持稳定,下半年可能会有适当升值动作。其中,“3-4%”的预测已属乐观,更一般的看法是,其升值幅度“难超2%”,甚至“有可能在1%以内”。原因无外乎是,在经历过这场“世纪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虽说不上是伤筋动骨,但也不无震荡,特别是出口行业,需要时间调理,此时若谈大幅升值显然不合情理。

就历史经验来看,远的且不论,近年来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人民币并未延续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开始的升值过程,而是与美元在8.27-8.28一线僵持了整整8年之久。

若仅从经济视角来考虑汇率水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开放经济体而言,未来一段时间保持汇率水平稳定、甚至不升反降,的确符合出口企业的短期利益。这些企业多半是劳动密集型,在过去30年时间里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功不可没。

问题在于,出口行业并非中国经济的全部;国内还有大量的进口企业、非贸易品和服务业企业,以及众多雄心勃勃想早日“走出去”的企业需要发展,而这些企业往往偏好一个较高的本币汇率。此外,人民币保持一个持续调整姿态,也将激励更多中国企业下定决心实现技术改造或向产业链中高端转型。

最近一阵子,包括美国财长盖特纳在内的一些官员和学者也纷纷以此为说辞,对中国“循循善诱”,试图表明,美国绝非从一己私利强迫人民币升值,即便是从中国自身长期利益和全民福祉出发,也应考虑加快推动实现“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

但要指出的是,对于中美这样的大国而言,汇率问题决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它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政治和外交问题。

从美国角度来看,一些特殊政治、经济因素汇集到一起,为2010年中美关系中的人民币问题平添了几分外部风险。

首先,2010年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关键年。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加剧以来,包括中国、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紧密团结在G20的旗帜下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而美国国内对于人民币议题的批评和指责也随之销声匿迹。然而,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随着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美国经济已经一只脚踏入了复苏上行通道。外部压力减轻后,这种患难之中的合作情谊对于美国而言也不再那么必要,美方接连针对中国产轮胎、金属丝网、铜版纸、油井管等出台贸易保护措施。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问题”再度沉渣泛起也是早晚的事,并不令人讶异。

其次,2010年还是奥巴马试图努力证明自身价值和能力的一年。在奥巴马27日即将公布的国情咨文中,一般预测,他将突出强调医改和创造就业两大议题。从奥巴马上台一年来的表现看,其视野更多地集中于国内,贸易和汇率政策对其而言,则常常服从于现实主义的需要。最令人担心的是,与小布什不同,奥巴马本人并非一个坚定的自由贸易拥护者,不排除为达成主要目标,他会在人民币汇率、贸易保护等问题上与国会达成交易。

最后,2010年还是美国国会中期选举的重要年份。即便奥巴马和财政部从中美大局出发,主观上愿意淡化人民币问题,但国会中一些亲工会的议员却不并愿错过这一难得的表现良机,提出相关议案,这几乎是美国选举政治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而站在中国立场上,这却分明是一条不容挑战的红线。早在2005年7月汇改之初,中国政府就已经明确了人民币升值的原则,即这一过程必须是“渐进、可控、主动”的。换言之,无论是国内人民币远期汇率价格,还是境外一年期无本金交割远期(NDF)水平,都只能作为参考,并不代表人民币兑美元的真实升值前景。人民币升值只能取决于中国政府自身的判断和时机选择,而决不能给世人以因屈从于外部压力而被迫让步的错误印象。但这种针锋相对的政治态度,也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扭曲国内对于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真实需要。

故此,美国行政、立法等部门人民币问题上指手画脚只能起到反效果;相反,美方降低噪音,留出政策空间,或许有助于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实际情况,独立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