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6日


                                          我对米卢带队的看法

米卢将中国队首次带入世界杯,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大事,举国欢庆,可是,在2002年世界杯上,米卢带的中国队在世界杯小组赛上一场未胜,连吞9蛋,遭到国内许多球迷的声讨,特别是当球迷看到韩国队进入前四,更加重了对米卢的不满,但是,公正地说,米卢不仅圆了中国人40年的梦,并且他已经尽力了。米卢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以下对米卢带队谈一些看法: 

1、敢于挑战的米卢 

(1)米卢执教中国队本身是一个挑战

中国队从未进入过世界杯,并且当时国内专家认为的国家队主力大部分过了巅峰期,所以执教中国队是有风险的,毕竟只有成功了,米卢可以和其他国家有下一份好合同,并不是个别媒体所说的米卢拿上钱,不关心中国队能否出线。

 

(2)米卢提出“赢一场,平一场,进一个球”的挑战

进入世界杯第二轮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米卢提出“赢一场,平一场,进一个球的”难于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能够进入世界杯32强的队都是很强的队,韩国队连续3届在世界杯小组赛被淘汰,第一次进入世界杯也是小组赛一球未进被淘汰。其次,尽管米卢带的队提前2轮出线,但是米卢带的中国队不是鼎盛时期的中国队,鼎盛时期的中国队是1998年戚务生带的中国队,提前两轮出线并非中国队更强的结果-原因见后面的说明。

另外,事后表明,中国队所在的小组是死亡小组,因为最后的结果是巴西是冠军,土耳其是季军。 

不幸的是世界杯期间,孙继海受伤,中国队有两个球踢在门框上(一个是对土耳其的比赛、一个是对巴西队的比赛,当然,这两个球即使进了对比赛结果也是无助的),中国队最终一无所获。

可能有人对中国队的精神面貌提出看法-韩国队能够踢高速足球,中国队为什么不能?但是,足球是个整体运动,高速足球要求每个队员都高速-这取决于队员的基本功,而基本功是从小练就的,这个米卢没有办法改变,就是带领韩国队拿第4名的荷兰教练希丁克也无能为力。

 

2、系统化运作的米卢 

(1)从小组赛就开始挑选队员和练兵

以往几届教练执教的中国队从小组赛开始就派上全部的所谓“主力”,并且,小组赛为出线而踢,遇到弱队可以踢个19比0,遇到强队则无能为力,甚至阴沟翻船。但是,米卢则不同,他把小组赛作为练兵的场所,通过小组赛不仅挑选队员,而且进行练兵,范志毅、郝海东、马明宇等主力在1998年是他们的巅峰期,而当时亚洲其他队的队员尚处于发展期,2002年,国家队这些主力队员都过了巅峰期。另外,队员也会在某些比赛中不在状态,米卢在小组赛挑选队员,可以避免十强赛上关键的比赛中如果某个主力队员不在状态,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例如,中国某年的黑色3分钟, 就是因为派上在正式比赛中从未上过场的替补而造成的,尽管该替补平时还是很出色的);其次,为了练兵,在对柬埔赛这样的弱队时,踢球的时候还是“按步就班”的踢球,绝不是那种见了弱队,后卫当前锋,大比分赢弱队,见了强队,踢球无章法,被对方进球以后“乱攻一气”的球队。

 

(2)整体足球

以往的教练(包括现在的中国教练)往往把失败归咎以某个队员的发挥,例如,沈祥福带队时有个队员出了错,沈祥福的助理教练在比赛结束后上去就给该队员一个巴掌(中央5台放出的录像为证);也有教练把范志毅当年踢不进点球作为出不了线的罪状(范志毅也为自己点球没有踢进而懊悔不已)。其实,足球是一个整体运动,如果出错,应该是全队的错,想一想,当年如果范志毅踢进了点球,难道在后面30分钟内对方就一定认输了,不一定,对方可能在30分钟内踢进1个、2个、甚至3个球。再想一想,人类犯错误是必然的,但是,如果犯错误就要挨耳光,那么,这项集体活动如何开展,我猜想可能的方法就是每个人承包一个区域,自己管好自己的区域,如果别人的区域出错千万不可补位,因为,自己去帮别人导致自己的区域出问题,不是又要挨耳光了吗?这样的足球变成了11个个人的足球,而不是11个人的整体足球。米卢则不同,记得李铁在对柬埔赛的一场比赛中,李铁中场盘带、被对方断掉球后,对方快速反击踢进中国队一个球,事后,范志毅抱怨李铁不该丢球,而米卢的观点是,李铁出错,你范志毅应该去补位,范志毅留下的空档其他人去补位,如果守门员姜津补位都没办法阻止对方,只有认命了,在这样一个团队内你一定不会为偶然的失误而懊恼,这样的团队,更易于取得成功,看看十强赛中中国队丢球后前赴后继的补位,就可以理解补位的重要性!

 

(3)网式足球带来的变化

以前的中国队尽管有高大的黎兵,中国队面对弱队,头球很厉害,但是,面对韩国队时中国队的头球几乎没有进过球,对西亚球队中国队的头球也不占便宜。但是,米卢执教后,排球一样的网式足球训练导致了定位球成功率大大的增加,在对卡塔尔的比赛中,李伟峰一个关键头球,以及上海申花队球员祁宏的头球,都证明中国队的定位球有了很大的改观。另外,在米卢的指导下,国家队在控球、传球方面也有了质的提高。

 

3、运气和胆大的米卢 

(1)米卢的运气

很多人说十强赛抽签没有韩国和日本,所以米卢运气好。客观的说这个签不坏,但是,仔细想一想,如果日本和韩国参加选4名,应该比没有韩国和日本只选2名好踢一些。假如中国队所在的组增加了韩国队,而这个组由原来的第一名出线(概率是1/5),变成前两名出线(概率为2/6),显然后者出线的概率要大很多。还有人说,世界杯出线是因为94年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成果,这种说法太牵强了,如果全部是职业化改革的成果,那98年就应该出线,而不应该等到2002年才出线。在亚洲杯上,尽管伊拉克没有国内联赛,但是,在巴西教练的调教下,伊拉克队仍然可以拿到亚洲冠军,这足以证明足球教练的重要性,而不是靠所谓的运气。

 

(2)关键场次的博弈

在体育比赛中,如果一场比赛取前两名,并且,在比赛的中后期,第一名把第二名拉开很远,那么第二名后面的选手肯定希望追上第二名,而已经在第二名位置上的希望不要被后面的选手所赶超,因此,这时候第二名位置的竞争是最激烈的,2002年的十强赛的情况也是如此,在比赛快到一半的时候,中国队平卡塔尔,中国队的积分靠前,回国后,中国队又立克乌兹别克队,由于积分靠前,这时候出现了西亚队之间以及乌兹别克队的混战,导致他们互有胜负,拉大了与中国队的积分差距,最终导致了中国国家队提前两轮出线。提前两轮出线,并不能说明中国队非常强大,但是,米卢关键场次的智慧和果断,是这个结果的前提条件。我个人猜想,米卢心中的假想敌是很清楚的,最大的敌人是前苏联的乌兹别克队-该队中有很多队员在欧洲的职业队踢球,如果他们发挥出色,没有队能够阻挡他们,当然,如果让西亚队出色发挥,西亚队也是比较难对付的。所以,在整个十强赛的比赛中,关键场次是(1)主场中的第一场(3:0),这一场开了个好头,打出了气势和信心,(2)客场中对卡塔尔的一场比赛(1:1)和(3)紧接着回到主场对乌兹别克的一场球(2:0)。记忆中最深的是客场与卡塔尔的一场比赛,在少一个人并且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最后打成平局,从而为后面顺利出线奠定了基础。那一场球体现了米卢的胆量和智慧,记得那一场球,主力前锋郝海东没有上,解说员黄健翔在解说中猛批了米卢一通,但是,我想米卢是从比赛整个过程来考虑的,卡塔尔天气炎热,在恶劣天气情况下,郝海东年龄偏大未必占优势,而且郝海东上场也未必能赢,如果郝海东在这场比赛中受伤,那么下一场在国内与乌兹别克的比赛就非常难打了,如果下一场输了,出线就会困难的多。所以,尽管米卢那场比赛的排兵布阵有一定风险,但是,冒这个险还是值得的,因为即使这场输了,后面还是有机会的。如果是国内教练,缺乏系统性思考和胆量,关键比赛一输,球迷又得等四年。

 

(3)“以我为主”的米卢

米卢的战术体系非常清楚,他放弃了国内联赛的优秀队员,如高大的黎兵、优秀的射手张玉宁、德乙的最佳射手之一谢晖等等,按照自己的战术体系挑队员,打造出米卢风格的球队。相比从108个队员中海选、并从杜伊挑的队员中抢队员后也没有形成自己组队风格的国内教练来说,具有天壤之别。另外,尽管国内的媒体分析出11分就可能出线,但是,米卢并不关心这些,米卢坚持以我为主,打好每一场球,最终,以19分出线。

 

(4)比赛的用人、排兵布阵和换人

在用人方面,李肖鹏,祁宏,李铁,李伟峰等国内专家不看好的队员,在米卢的体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排兵布阵和换人也有独到之处,这方面国内教练和国外好教练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4、快乐的米卢

米卢提出“快乐足球”,足球是快乐的,他不仅给球迷快乐,而且也应该给踢球者带来快乐。米卢提倡的“快乐足球”实际上希望球员不要仅仅从生存去考虑,而要从所从事的工作中得到快乐,例如,射击世界冠军王义夫,把射击看成一个快乐的事,他的训练就不会显得枯燥,2004年他拿了奥运冠军。如果一个学者把研究作为一种乐趣,他做研究的时候也不会感到枯燥,国外的学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都把研究作为一种乐趣。如果,球员把踢球看成一种快乐,他会想方设法踢得更好。而米卢本人也是把当好教练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所以他多次带球队进入世界杯。

总之,米卢的成功不完全是他的运气,也有他智慧和努力的一面。米卢带给我们的,我们不应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