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明曲不熟悉,可能会有更多的朋友难以理解“明曲怎么就成了文化遗产”?用“文化遗产”的方法,来看待明朝的散曲和戏剧,这在学术界,还是第一次,过去,大学里的中文系往往是把明曲当作“曲辞”,列入中国古典诗词曲赋研究里面,翻开《全明散曲》一书,只有文字,读者便像欣赏诗词一样,看待明曲,没有了民族音乐,没有了民族舞蹈,没有了民族戏剧表现形式,没有了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我认为,这是苍白的,是对明曲的一种误读,正是这种误读,让我们数百年来,几乎忘记了明曲,抛弃了明曲,遗弃了明曲。
我们看下面一个曲谱,
图中是汉语翻译文字,原为蒙古语
它是蒙古族长调的代表作《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这首曲辞,游牧人民经常在庆典欢乐之日,用来盛赞保卫祖国边陲的英雄的功德。辽阔而又开朗,悠长而又舒展,具有极其浓郁的游牧民族的风味。
我们再看下面的曲辞:
【南商调•黄莺儿】
金勒玉緫骄,
亸丝鞭过小桥①,
轻莎芳草平沙道②。
绿摇着柳条,
红映着小桃,
山光岚气纱笼罩。
赏东郊,
少年行乐,
最称意是春朝。
①亸:垂下。
②轻莎:一种草。
这首明曲描写了一个男孩子去郊游时的快乐的心情,他满心阳光,一马平川,柳条轻摇,桃花盛开,山光岚气,此景此人,美不胜收,这是多么健康的,阳光的人生态度。
一首是游牧文明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一首是农耕文明的《南商调•黄莺儿》,两者的文化差异是明显的,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本身不仅仅是文字的作品,相反,他们是语言的、音乐的、文化风俗的、人生观的、民间信仰的……各种元素综合在一起的“遗产系统”。
2005年,我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申遗成功之后,我们便用“文化遗产”的角度,重新发现了“长调”。通常,我们是这样定义“长调”——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以上是宏观的文化理论层面的,还有更加具体的艺术层面的解释,比如“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我们对“长调”没有仅仅记录下歌词文字,然后,把这些曲辞列入书籍之中,只是在做文字上的审美,而抛弃了其他。我们去发掘出长调这种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明,还去发掘长调的旋律、唱法等等,长调从文字一跃成为视觉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我们保护了长调,就是保护了游牧民族的文明系统,她的文字、她的语言、她的器乐、她的声乐、她的文化习俗、她的价值体系……
以此对比,反过来,我们看看明曲,我们完全可以阐述为“明曲作为古老中国的特殊的一门艺术,综合凝聚了汉语言、汉音乐和汉戏剧的最完美的艺术成就,更可贵的是,她是农耕民族最直接的心灵情怀的歌唱,明代的中国人,他们的精神诉求,是一种优雅的、有风格的生活方式,是明代中国人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第一次把生活创造成一件艺术品,他们是那么热诚地努力,通过艺术的风格意识和古典的和谐意识,来全面开发和协调人的天性,培养自己的品性,在许许多多丰富有趣的思想里面尽情享受,如果说,艺术感和美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显著的特征,那么,明曲则在中国文化史里,第一次反映出纯粹的艺术感和美感,是富有启蒙主义的“尽情享受””
长调是绚烂的,明曲也是华美的,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中华文明是多样型和开放型的,我们发现,在长城内外,中华文明孕育了两大世界遗产,一个是游牧民族的长调,另一个是农耕民族的明曲,长调已经列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保护,那么,明曲呢?她同样也需要重新发现,重新挖掘,重新反思,重新保护,即使整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些有意义的文化工作呢?多研究些问题,不是更好吗?
艺术──视觉与表演艺术──表现了人类各方面的经历,促使我们认识到,尽管我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我们作为人类的经历具有共同性。艺术拨动了各地人民的心弦,引起精神上的共鸣。你也许听不懂长调在唱什么,你也许听不懂明曲在唱什么,但是,它们不是文字,而是综合的艺术系统,在历史上,即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有多么的不同,但是,视觉和表演的艺术,以及本质普遍的价值体系,让长城内外的两大文化始终处于彼此融合、畅顺交流的状态,无论是明成祖的北伐大漠,还是瓦剌俘获明英宗皇帝,这些暴力的战争没有割裂中华文明,文化意义的“长城”其实是透明的。
最后,让我们欣赏两首经典的明曲,她的旋律,她的语言,她的价值观……都会让你深为感动,身心陶醉……
【时调•夹竹桃】直欲渔樵
求神问卜,
弗见郎转程,
算来必定为功名。
想渔家翁妪,
村醪共斟①;
想渔家夫妇,
山蔬共羹。
姐道郎呀,
小阿奴就博子凤冠霞被无揲大快活,
直欲渔樵过此生。
①村醪:农家的粗酒
曲中的女主人公在家求神问卜,还是不见丈夫回家,知夫莫如妻,“算来必定为功名”,还是在外面博取功名利禄。女人这时想到了渔樵人家,夫妇两个人粗茶淡饭,山野蔬菜,没有大富大贵,没有封妻荫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所以,女人希望“直欲渔樵过此生”,要的是渔夫樵夫人家那样的安乐和美生活。到了明朝,女人的生活价值观有了变化,变成了“直欲渔樵”,希望有一个安定和美的生活,这体现了明朝社会中,人们以“世乐”为首要,世俗生活的和美是第一位的,对功名利禄的渴求,不再占人们生活需求里的第一位,恰恰相反,对于一个明朝时期的普通家庭而言,和美安定才是最重要的。
明朝和以前的朝代,在社会生活方面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市民阶层的成熟,市民阶层和官僚阶层、地主阶层都不同,他们财富有限,却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居住在城市,不务农桑,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价值观,“直欲渔樵”便是普通市民家庭的一种生活期许,这种祥和知足的人生观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隐园
住一间村西破草堂,
隐一曲竹下深蓬巷;
傍一株鹤巢松树台,
挂一副禅榻梅花帐。
护一道三尺矮萝墙,
开一扇四面宿云窗;
坐一片待叱青羊石,
醉一歌无怀蜀酒輰。
猛想起一会凄凉,
好交结多黄壤;
猛想起一会狷狂,
英雄心未尽忘。
作者王寅所处的不过是普通人家,本不是园,也称不上是个园子,不过,王寅却题为“隐园”,不禁意趣横生,作者写意生活,贫中有乐。看那破草堂、深蓬巷在松树台,矮萝墙的环绕中,有禅榻、梅花帐,宿云窗,再加上所坐的青羊石,畅饮一杯蜀酒……如此这般,我们不能不惊叹这平常家居生活里的意境深远!品位在何方,不在富贵之处,而在于人的内心。所以,“心境”也是品位的要紧之地。
参考文章:
关于《明朝那些曲》
《明曲,被中国“遗弃”的世界文化遗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ei2a.html
《快乐的明朝,嘻哈的明朝,草根的明朝,感恩的明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ei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