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可以这样忽悠大学生吗?
丁启阵
辽宁籍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等,分别于2001、2002、2005年三次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卖拐》、《卖车》、《功夫》(卖担架)三个小品。因为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欺骗伎俩,也因为编排、表演生动有趣,小品大受观众的欢迎。小品中出现的“忽悠”一词,因此传遍大江南北,尽人皆知。
小品中赵本山扮演的“大忽悠”,尽管很可气,也可恨。但是,毕竟危害有限,受害人只有范伟扮演的“厨师”一个。比起发生在这些小品演员家乡辽宁省的另一起“忽悠”事件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后一“忽悠”事件中的“大忽悠”,不是某一利欲熏心的个人,而是政府;被害者也不是一两个文化不高的老百姓,而是成批的大学生!
事情的过程大略如下:
1999年,沈阳市提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作为先进经验向辽宁全省推广。2002年8月,辽宁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实施下派大学生村官计划,原来规定“十五”期间选派9000名大中专毕业生的计划,也被调整为12500名。为了推动、实施该计划,各地、各级政府部门都下发了红头文件,作了如下一些规定:大中专学生担任“村官”,任期为三年一届。三年期满后,可优先录用到乡镇党政机关或乡镇所属事业单位。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比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人员水平。
但实际上,这些规定日后在一些地区并没有得到兑现。例如,新民市,就有二十多名大学生在农村服务长达九年了,不但没有被录用到乡镇当政机关或乡镇所属事业单位,就连工资也未能按照规定全额领取到,他们每人都被拖欠了一万多元(比他们一年的工资还要多!)。更要命的是,由于当地政府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一直没有出现空缺,这些大学生的“出口”问题无法解决,新民市政府提出要解除这些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改签临时工合同。
我完全相信,新民市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有关领导是可以列举出一条又一条的理由的,朝令夕改,他们也肯定不是故意的。但是,从大学生们的实际遭遇看,新民市政府扮演“忽悠”角色已经是既成事实——辽宁省别的市县是否扮演了,因为没有看到相关报道,还不敢肯定——而且这忽悠的结果,相当严重。大学生们的就业、青春、爱情等等都受到了程度不等的损害。以邢曼丽为例,她原本以为在农村工作满三年后,就可以调到乡镇党政机关或乡镇所属事业单位工作。因此,镇上有人给她介绍男朋友,都被她一一婉拒了。她的想法很简单,干完三年,她要在城里安家。可是现在,九年过去了,她已经31岁了,还留在村里,还是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即使住在镇子上,她也很害怕天黑。看着人家炊烟袅袅,她的心里是空落落的。
据报道,新民市的二十多个大学生,2009年2月24日,到沈阳市信访局反映问题,因为没有得到答复。当天,其中八人作为代表进京上访。他们抵达北京后,刚安排好住处,就被政府控访人员给“拦”了回去。
个别人“忽悠”个别人的故事,可以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查,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表演的时候能够博得现场和电视机前亿万观众的开怀大笑。发生在这些故事表演者家乡的政府“忽悠”大学生的故事,能够改编成小品,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吗?表演的时候,能够博得亿万观众的开怀大笑吗?我估计,都是不能的。
200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