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解读中国经济半年报


人们看到中国经济中GDP半年增长7.1%,二季度增长7.9%,会对全年保8的增长满怀信心。而CPI、PPI分别增长-1.1%、-5.9%的双负增长无疑是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和信心泼上了一盆冰冷的大大的凉水,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说法更多的是稳定人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及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激发出7.37万亿的海量信贷有力地刺激了中国经济发展,GDP的增长无疑是政策刺激的结果。然而,GDP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内需的相应增长,更没有带动就业的相应增加。因此,GDP增长不可持续,意义不大。

CPI增长-1.1%,人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物价更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应提高,比如,粮食连年丰收,粮价走低,又如工业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受到抑制。然而,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CPI为负并不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恰恰相反,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降低了。自从金融海啸以来,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破产、停产停业或缩减产能,致使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务农。曾经因城市用工需求的增加使农村的隐性失业的人员来到城市成为农民工,前几年也因此使农村大片的土地荒芜。而如今大量的农民工再次成为农民,土地是被充分利用起来了,粮食安全也得到了充分保证,可是,粮食的价格过低,使广大农民再次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怪圈。可见,农副产品价格过低,致使CPI为负,使广大的农民兄弟成为金融海啸的最直接的受害者。同时,CPI为负说明中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隐性失业的农民因城市就业岗位的匮乏依然蜗居农村。

PPI增长-5.9%,说明工业用的原材料价格过低,说明中国的内需市场依然疲软乏力。由于内需无法支撑中国经济的发展,产能过剩的条件下,企业对于原材料的需求锐减,致使PPI处于负增长状态。因此,PPI的负增长说明中国内需不振,经济增长还不能依靠经济体内的内需而形成良好的内循环拉动经济。

很明显,欧美经济要走出低谷、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预计至少3-5年。中国经济还梦想回到从前,以出口拉动经济那是白日做梦。而通过经济刺激计划和政府投资来拉动中国经济也只是短期行为,不可持续。现在唯一的有效的办法是提振内需,否则,中国经济只能缓慢匍匐前进!

要扩大内需最根本的一条是改善分配结构。穷人太多又太穷,虽然需求巨大,但需求乏力;富人太少又太富,虽然需求强劲,但需求量有限。所以,如何使大多数穷人的收入增长和如何使少部分富人的收入减少是扩大内需的唯一方法。

扩大内需的具体方法:

1、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即“国退民进”。有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占有社会资源的四分之一,却带动社会就业的四分之三,而国有企业占有社会资源的四分之三,只带动社会就业的四分之一。“国退民进”无疑可以增加就业。而穷人只有就业了才能参与分配,然后才能拉动消费,增加内需。

2、  必须加大反垄断的力度。中国的许多行业不仅存在行政垄断,而且也存在市场垄断,具有双重垄断性质,从而使社会财富大量的持续定向地流向这些垄断企业,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致使中国的内需无法有效形成,经济难以拉动。当我们看到世界五百强企业排名,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工商银行位列其中,且排名靠前时,这不是中国人的骄傲,而是耻辱!依靠垄断而成就的财富是对民众赤裸裸的掠夺!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竞争性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那才是中国实力的体现和证明。如果我们能够把航空母舰式的中国移动一分为三,使其相互竞争,竞相降价,那么,中国庞大的移动手机用户就会因此获益,而且,移动通信市场的份额也会相应增长,无疑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3、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私有银行。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一直不畅,而且,融资成本过高。国有银行以其国有垄断地位并不青睐民营企业,只有发展私有银行,不仅可以激活国有银行,而且,可以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只有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就业问题才可能解决,内需才能拉动,中国经济才有希望。

从中国经济半年报中,我们读到的更多是忧虑。很明显,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是刺激了GDP增长,而就业并没有因此而相应增加,这样的经济刺激计划有如一条懒狗趴在地上,你用脚踢它一下,它就往前走几步,然后又趴下,你再刺激一下,它又往前走几步,又趴下,你停止刺激它,它就原地趴着不动。因此,经济刺激计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要大力推进改革,加速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国经济才会朝着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前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