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老话确实是至理名言。就拿上学读书这件事来说吧,专家学者们总说它如何如何重要,而且举出一些成功者的例子加以证明,对“读书无用论”往往痛心疾首,这点当然不能说错;可惜专家学者们常常忽略了上学读书可能产生的负作用,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反而是个别不在教育界的人士能对这点看得很透。
在上月举行的武汉东湖高峰经济论坛上,曾在中国富豪榜上排第二位、“太平洋建设”原总裁、曾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包工头”的严介和,就对教育的副作用“放炮”了。严介和出生于书香门第,对教育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读书无用论”还不可怕,怕的是如今读书都会产生负作用,“有了学历没能力,有了文凭没水平,有了职称不称职”。他教导自己在大学的儿子:“能不读的书不读,能不上的课不上。”(2009年03月19日《长江日报》)
是啊!就像吃药一样,如果吃了无用,只是白花了些钱,起码对身体无害;一旦产生了负作用,那就太可怕了,花钱害自己,这是何苦又何辜呢!如今上学读书竟然面临着这样可怕的困境,而且这种困境还多半发生在那些妄图靠上学读书改变自身命运的贫寒学子身上,“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是多么不幸的事啊!
上学读书产生负作用的事情多了,特别是在时下应试教育异常发达的时代,这种负作用更是比比皆是。那些因忍受不了学校里以分数论英雄的阴森气氛而早早辍学的少年学子就不必说了,单说那些有非凡的忍耐力能坚持到高考的学生,如果有些不幸落榜了,且经过复读也上不了大学,在以后的生活中,那种负作用在他们身上就显露的异常明显。这点我就有切身体验。想当年,自己高考落榜后,觉得整个天空都坍塌了,虽不至于整日以泪洗面,但也觉着了无生趣,甚至连死的念头都有了。如果不是后来经过复读上了一所三流大学,毕业后能靠个教师的职业混日子,我真不敢想象今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还耳闻目睹过不少凄惨的事例:有的成了精神病人,有的干脆就自杀了。即便是那些挺过来的人,心理上也有了障碍:寡言少语,唯唯诺诺,害怕与人交往,生活得一点也不幸福。
就是那些考上了大学的幸运儿,在就业越来越难已经演变成拼家长金钱关系的时代大潮中,大部分贫寒学子依然是不幸者,毕业即失业的残酷命运,让读书的负作用在他们身上展示得淋漓尽致。《杂文报》(2009年4月14日)上的一篇《悔教儿子念大学》的文章就记载了一个典型的事例。文中的大学生多方就业却总是无门,“快30了,连个对象都没谈上”,“一天没个笑模样,一脸的苦恼”,如果“不念大学,卖肉、卖菜、拉板车、打零工,什么都能干,可有了那张大学文凭,你让他干这,他竟拉不下面子”,如果“不念那个大学,在农村种地,有什么不好,现在种田也能混口饭吃呀。可这4年的大学生活,把种田的力气,种田的愿望,种田的自在,也给念丢了,甚至把找个农村姑娘当媳妇这样的心思也给念没了。念大学,没见别的长进,心可高了,气可傲了。”多可怜啊!上大学上的竟连为人的自信与做人的能力都没有了,这上学读书产生的负作用未免太残酷了吧!
其实,上学读书本不应该产生这么多的负作用,罪魁祸首就是这个时代的教育太急功近利了。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教育政绩,催生了应试教育这一怪物,整个中国教育像个疯子一样,只要学生“学考”(中国学生现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惜扼杀学生的个性差异;只重纸上分数,不惜葬送学生的未来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变成一种考试机器,除了勉强能应付考试以外,做人的自信、尊严、能力、乐趣等等人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后天需要的不但没有培养,连先天具有的也被扼杀殆尽了。我这话虽然说得有些悲观,但确实是事实。上过学的人,即便是那些屡考屡胜的幸运儿,谁敢说自己身上没有这些上学读书产生的负作用呢?只不过有的多点有的少点罢了。
既然上学读书产生了这么多的负作用,那么这种赔本买卖做得还有什么意义?觉醒者的反抗就是难能可贵的了。前些日子《重庆晚报》有过一篇报道说,今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虽有增加,但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却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绝大多数应届高三学生抱的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态度,哪个舍得放弃高考这一人生拼搏的机会呀?如今,重庆的这上万名学生却主动放弃了到手的高考机会,尽管其中不少是应试成绩差的,但肯定有成绩不错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境比较困难的家庭来说,上了大学又能怎么样呢?每年全国都有数百万大学生就业艰难,面对这个不争的事实,这种“放弃高考”,其实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还是一位农民大伯概括的好:“不读书将来要穷,读了书马上就穷”,这上学读书的负作用在中国为什么就这么可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