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叫“模仿秀”,现在说是“山寨车”,称呼换了本质未变。
每年国内大型车展总有一些自主品牌的新车有着国际名车的影子,有的还是那么像,绝非偶然巧合,而是有意为之,或者是一种发展策略,套用一句话说:摸着“山寨车”过河。
本届上海车展上又有不少“山寨车”亮相,海马M2不是马自达2、吉利GE号称“小劳斯莱斯”、比亚迪S8不是“国产”奔驰CLK敞篷版、长丰A4名字学奥迪外形仿S40、力帆320是不足5万元的MINI COUPER……“山寨车”肯定不是褒义词,汽车厂家比旁观者更明白这些道理,为何一意孤行?
看看国内轿车上个月销量你会明白一些道理。前十名就有比亚迪F3和奇瑞QQ,这两款都是“山寨车”,一个酷似花冠,一个酷似SPARK。F3已有约30万的保有量,QQ仅去年销量就突破13万辆,这两款车曾多次成为各自细分市场的冠军车型,可见其市场之成功。这样的业绩对各自厂家发展功不可没,可以说在某阶段成了一根顶梁柱。
这是“山寨车”层出不穷的根本诱因:难以抗拒的商业利益。
汽车是科技产物,还是生产线上的产品,最终要变成商品,要到市场上去接受检验,商业成败才是终极目的。“山寨车”模仿对方大多是国际名车,而且市场非常畅销的车型,经历了市场磨炼,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商业风险大大减少。要知道,全球车型数不胜数,真正为大众接受经典的车型屈指可数,模仿这些车可谓“捷径”,提升了市场成功率。
当然,没多少消费者拿“原版”与“山寨车”比较,只要物美价廉性价比够高就够了,虽然“原版”车国内也有销售,由于品牌和价格的差异并无明显竞争,使得“山寨车”自有独到市场并容易获得成功。
国际汽车巨头克莱斯勒、通用目前正痛苦地挣扎在破产的边缘难以自拔,不管一个企业又多大、历史多久远、曾经多辉煌,没有赢利能力和足够资金的支撑是没法生存的,这是铁的规律和企业底线。
对于厂家而言,“山寨车”最关键的是商业需要,能带来销量和利润。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在义和利之间如何选择呢?生存是必须的。
世界上汽车业经历100多年的发展,市场格局在变幻中趋于集中,中国市场近年蓬勃兴起不仅使得国际汽车巨头纷纷安营扎寨,也让众多自主品汽车成长起来。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模仿也许是一个发展过程的阶段(并非必然阶段),一方面要在挤压中生存,一方面要竞争中壮大。
对于自主品牌而言,在很稚嫩的时候,那些“健在”的国际名车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榜样。要长大成人,要赢得地位和更长远的美好未来,需要摆脱模仿的创新,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在上海车展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原创的自主车型,这才是美丽的果实。
汽车企业的发展要经历很多事情,也有很多河流要通过,有清澈见底的河床,也有急流暗滩的险情,甚至平缓流水下还有深坑陷阱,对于汽车厂家的车型研发而言,“山寨车”如同过河的石头,但是一定要过河,否则难上康庄大道。(刘士剑)
声明:新浪汽车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