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名优劣谈
——老唐与老谭,哥俩切磋谈
同事兼博友老唐在我的博客上发表评论——
老唐倒是赞成用数字命名。比如二马路旁边一定是三马路。本来保定道一定连着保定桥,非要把保定桥改成金汇桥,弄得老唐一头雾水,因为海河的桥越来越多,实在记不清。其实国外很多都是以数字来命名街道的,非常便民。按照现在的命名方式,如果不熟悉华苑小区,谁也不可能知道天华里旁边是安华里。这种命名方式非常不便民,找起来非常困难,因为不知道谁一定挨着谁,作为普通百姓,万万也想不到华苑小区的命名是“安居莹碧绮,天地日长久”,所以老唐认为以寻常百姓的角度看华苑小区命名就是败笔。远不如体院北的紫金南里紫金北里清晰,因为找到紫金山路就一定能找到方位。实用才是第一位的,搞得这么文绉绉的,只能引起混乱,一个居住小区找起来原地打转费力费时,老唐这样的人实难接受目前的命名方式。
命名也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一定方便群众记忆和寻找,老唐对目前的这种命名方式意见最大,到了小海地和老唐都要找半天,小区要么以数字命名,要么反映附近街道的特征,否则找得晕头转向, 谭老师您要是参与命名,老唐拜托您了,有老唐想法的人大有人在,找到才是硬道理。
在下非常感谢老唐先生的评论。为各抒己见,发表如下评论——
老唐推崇数字地名的评论,不无道理,但不够全面。
所谓“不无道理”就是:数字命名确有成功范例,从河北区到河东区的“×经路”一字排开,如五经路、六经路、十一经路、十三经路等,红桥区丁字沽新村六段、七段等,体院北一区、二区等,即为其例。其长处是指向性强,易于类推查找;且何等省事,一路排下去,就完事大吉了。
所谓“不全面”在于:纯以数字命名地名,弊病明显,一是缺乏文化含义,二是极易重名。解放初期,天津市的中学:从一中排到一百中不止,再加上四业中、劳二半等;市区区划:一区二区五区六区;工厂:棉一棉二棉六,元五,无线电二厂,调料四,床单五等……最后多数都改了名。一座大都市,如果是清一色纯然用数字命名地名,也够单调呆板的!
拿咱新校区举例,如完全用数字命名道路楼名等,未尝不可,但千篇一律,与文化内涵绝缘。新校区几幢教学楼,原计划命名:文科教学楼、理科教学楼、公共课教学楼、教育教学楼和艺术教学楼。后采纳我提出的方案:命名为:兴文楼、博理楼、劝学楼、立教楼、雅艺楼。既保留了学科名称,便于区别,又昭示出文化含义。
地名命名,既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又要有较深的文化内涵,还得文从字顺,用翻译家的话说,就是“信·达·雅”。在地名命名中,应考虑:避免重名,读音响亮,文化内涵,形成系列。可谓“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地名专名充其量就是一两个字,但尺水兴波,尽得风流,诚为不易!其中甘苦得失,不躬亲实践者,恐难深刻体味。古人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