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序语序 也受声调搭配的制约


词序语序 也受声调搭配的制约

 

 谭汝为

 

词序和语序的排列,除了词义语义的因素之外,有时还得考虑声调的搭配。譬如汉语并称的姓氏、地名等的排序,往往和字的声调有关——在一般的情况下,平声字排在前面,仄声字排在后面。例如“夫子厄于陈、蔡。”为什么平声的“陈”要排在仄声的“蔡”之前呢?无非是读起来顺口罢了。

再如“秦晋、齐鲁、燕赵、吴楚、吴越、韩魏、荆楚”等,现代地名或铁路名,如“湖广、辽沈、青藏、江汉、川陕、潮汕、江浙、京广、津浦、成渝、徐蚌、京九”等,仍遵从先平后仄的次序排列。

 

(最爱竹林之青翠)

 

人名姓氏并举,只要声调是一平一仄的,也照此排列,例如:嵇阮(嵇康-阮籍)、颜谢(颜延之-谢灵运)、韩柳(韩愈-柳宗元)、温李(温庭筠-李商隐)等。对于初唐四杰,自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之句出,一直按照这种近体诗平声开头的律句格式排列,只不过为了容易上口,根本不含有长幼、尊卑、优劣的意思。唐代四大山水诗人“王孟韦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曲四大家“关王马郑”(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三国蜀汉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等,都是按平起律句的格式排列的。

 如果两人的姓氏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就要按照时代先后以及师承关系等因素排序了。如孔孟(孔丘-孟轲)、管乐(管仲-乐毅)、李杜(李白-杜甫)、程朱(程颢、程颐-朱熹)、苏辛(苏轼-辛弃疾)、康梁(康有为-梁启超)等。

不仅古代,现代亦然,例如解放战争时期各野战军高级将领的并称:刘邓(刘伯承-邓小平)、彭贺(彭德怀-贺龙)、陈粟(陈毅-粟裕)、谭许(谭震林-许世友)等,也是这种先平后仄的排序。

在一句话里,甚至在双音节的词语里,如果把平声和仄声这两类性质不同的声调,有规则地相间搭配,在音律上就形成了高低起伏、长短疾徐的变化,读来就朗朗上口,听着就铿锵悦耳。譬如四字格成语的平仄组合,就以“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这两种格式为多,如:

平平仄仄式——惩前毖后、理直气壮、杀鸡取蛋、登堂入室、同床异梦、和风细雨等;

仄仄平平式——世外桃源、顺手牵羊、旧调重弹、噤若寒蝉、问道于盲、老马识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