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上网本也许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如果你看到联想、三星都推出了12英寸的、一台好几百美元的所谓“上网本”之后,再灰心都不为过。
但这是谁的错?是微处理器厂商的错(Intel)?是操作系统厂商的错(比如Windows)?还是OEM的错(华硕、联想、宏碁、惠普和戴尔们)?也许,它们都可能错了。但有一点,消费者是没错的。换句话说——谁也不能误导消费者去买一台不是上网本的所谓上网本。
可有什么办法呢?现在好像所有的玩家都指望着靠上网本赚钱了。Atom处理器对英特尔的意义自然不必说了,出货量去年一连翻了N倍。华硕、宏碁、戴尔和惠普(尤其是华硕和宏碁)去年也靠上网本或缓了口气,或抖了起来。这也就为上网本的未来埋藏下了一个隐患:如果说英特尔靠2008年初推出的Atom处理器定义了“上网本”的概念,那么,那些PC厂商何不索性顺势大造舆论:凡是使用了英特尔Atom处理器的就是上网本!
这其实是遂了PC厂商们的愿,在它们来看,什么叫上网本、上网本能不能上网、上网本能干点啥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Atom处理器的价格比起Core
2和Centrino平台要便宜多了——我买价格低廉的处理器做了一台笔记本,包装上一个正热火的“上网本”概念,然后当普通的笔记本电脑一样卖。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现在看见上网本尺寸越来越大,和一般的笔记本电脑差不多,价钱也查不到哪里去的原因——最早开始做EeePC的华硕没能免俗,去年没赶上“上网本”这头几拨浪的联想今年索性一下子就推出了12英寸的上网本,真够那什么的。
作为“上网本”的始作俑者和处理器提供者——英特尔来说,看着身为大客户的PC厂商这么搞,它能怎么办呢?上周在北京见到英特尔移动平台事业部总经理Mooly
Eden,人们自然少不了纠缠相关的问题。这位有点狡猾的以色列老爷子说:“制造商怎么做是他们的自由,但我们并不鼓励这样子,7到10英寸不仅是价钱问题,而且是使用舒适度的问题,最后我还是要说,要是我来挑的话,7英寸到10英寸是最好的,12英寸应该是用于不同的用途,应该用更强大的微处理器”。
你可以说英特尔是默许了PC厂商们的“胡来”,但它隐藏在后台,它能怎么做呢?能坚持不供货给OEM们吗?这可是生意啊。所以英特尔只好在各种技术论坛和媒体活动上喋喋不休地强调Atom更多的优势在于低功耗和便捷性而并非性能。英特尔甚至会主动自己“揭短”似的告诉你:Atom不能玩大型游戏、不能处理复杂的文档和设计、不能开太多应用程序、不能看1080p的高清视频……没关系,你不买上网本的话,我们还有四核的Core
2和迅驰2呢!
据传,英特尔最终还是下决心,把上述某些做12英寸“上网本”的PC厂商相关广告的“返点”给停了——如果这个消息属实的话,它或许才代表了英特尔对上网本最真实的态度。其实停广告返点这事是很得罪的人的,也势必伤及与OEM的关系。但12英寸的上网本实在是超出了英特尔的忍耐极限。它不能让这种做法最终毁了上网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是得站在用户的角度多考虑考虑问题。你花6000多块人民币买了一台12寸的所谓上网本,跟你花3000块钱买一台7英寸的上网本,心理预期肯定是不一样的。你没准就会心里面美不滋儿的:“我的上网本比你的牛B!”,结果你回去之后发现除了个头傻点儿和钱贵点儿之外,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该死机死机,该玩不了游戏玩不了游戏。人家花了3000块钱的人就没那么多想法,人家买它就是为了上上网、处理点简单的邮件和文档捎带着玩点小游戏的,至少我身边那些买了上网本的理性消费者们都是如此。于是,你觉得,你被“上网本”忽悠了。
说了这么半天,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上网本发展到今天,多少背离了它的初衷,它已经不是“人们需要一台怎样的上网本”的产物了,而越老越像PC厂商们“花小钱办大事”鸡贼念头作祟的衍生品。
那么,人们到底需要一台怎样的上网本?
按始作俑者英特尔的定义,上网本是采用英特尔Atom(凌动)处理器的无线上网设备,具备上网、收发邮件以及即时信息(IM)等功能,并可以实现流畅播放流媒体和音乐功能。让我们姑且先忽略前半句“广告词”不计。既然上网本是无线上网设备,它首先就应该可以随时上网,如果按这个标准来看的话,现在国内的上网本几乎无一具备。你手里夹着的那台小上网本能随时上网吗?没Wi-Fi还行吗?
其次,人们需要上网本能满足基本的功能——就是上面提到的音乐和流媒体简单播放、即时通讯、收发邮件,和简单的文档处理。大多数正在用上网本的人还是能体会到这个好处的,至少出差的时候省事儿多了,除非你要演示超级复杂的PPT和3D动画。而这个作用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智能手机和PDA做不到!你的手指头再好使也不会觉得在Blackberry上鼓捣出一封邮件来比在电脑上要轻松和舒服,你更不会情愿用手机和别人聊天,哪怕你的手机是iPhone呢!为什么Atom最早希望依附的MID反而没成气候,上网本倒兴起来了?就是因为在寻找“笔记本与智能手机融合”的时候,MID走的太过了,它插上块SIM卡都快成一部功耗极高的砖头手机了,反而失去了人们最需要它的理由。
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是——功耗,比如让一台上网本待机8-10个小时甚至更长,虽然比不上手机,但至少比现在任何一台笔记本电脑都要强上很多。平心而论,现在的上网本现在做得多半不好,4-5个小时的待机时间,大家并不能释怀。当然,人们或许还希望上网本更接近手机的一点是,迅速启动,马上就能用。
那么,目前那些制造和经营上网本的玩家有没有能力做到这些?首先有一点必须明白的,上网本的发展必须走一条和笔记本的升级演进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指望目前的PC厂商有主动的变化几乎不可能了。它们习惯了让电脑越来越复杂,而不是越来越简单。当然,微软更不愿意让笔记本越来越简单。
不过好在上网本诞生之初,它的发展路径还算是清醒。最近有人说上网本做到今天,已经被“Wintel”联盟和摩尔定律绑架了,结果让上网本越来越复杂反衬着Atom处理器越来越疲弱。这个看法固然切中了某些PC厂商的时弊,但也显然忽视了上网本生态链中一些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首先,从英特尔的角度来说,今年可能会更明显地强化“Core”(酷睿)和“Atom”(凌动)两个品牌,这说明其实英特尔的思路还没糊涂。Core的路径将沿着芯片技术和性能的提升继续走下去,而Atom的路径则意味着更低的功耗和更灵活的嵌入式应用——这说明至少英特尔还坚持上网本走的是和笔记本完全不一样的路!
大家可以发现,英特尔频繁地强调Atom的功耗优势(尽管目前做的还不够好),但却很少承诺其性能的提升,甚至强调在性能和功耗的平衡之间后者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在Atom战略上是逆着传统的“技术过剩”道路的,不客气地说,它甚至是按照“反摩尔定律”的方向发展!
而另一方面,上网本从一开始也就瓦解着所谓的“Wintel联盟”。上周见到Mooly
Eden,问他这个问题,他说其实一开始开发基于Atom的平台时就很注重操作系统的多样性问题,包括微软,也为其它的Linux操作系统预留了空间。从事实上看,似乎现在英特尔主导的上网本似乎更有意地偏向与Linux玩家的合作,不仅在Linux一贯有市场的欧洲,在中国甚至也有这样的苗头,微软也有点低声下气地为了上网本市场不被蚕食而延长了XP的销售寿命……最近听说Google
Android操作系统的上网本也马上要推出来了,对这点,Mooly Eden甚至说,Google
Andorid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被英特尔列为可选择的合作伙伴了。
但纵然能摆脱“Wintel联盟”和“安迪—比尔”定律的束缚,这里面仍有一个麻烦。“上网本”这件事其实让英特尔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优势——做更复杂的处理器,反而去做一件自己不太擅长的事——降低功耗与便携。而且,既然朝着笔记本电脑与智能手机融合的方向多少走了一步,那么英特尔的X86阵营的敌对势力——ARM阵营的进攻就不能视而不见。
问题是,ARM阵营的进攻太凶猛了——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德州仪器、高通,它们都是ARM的芯片专利授权厂商,也都宣称要从手机芯片杀到上网本领域。手机出身的ARM架构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低能耗,以高通这一年多经常拿出来炫耀的Snpadragon芯片为例,它在1G赫兹的运算状态下工作能维持0.5瓦的低功耗,相当于Atom的1/3,而它在设备休眠状态下的功耗就更低了,只相当于Atom的1/10。功耗低就意味着待机时间长,以及散热性能好。想想前几个月听高通CDMA技术集团副总裁Mark
Frankel形容Snapdragon“不需要风扇来散热”,这话听着也够损的。
与英特尔硬着头皮表扬Atom的功耗一样,ARM阵营的玩家也在硬着头皮表彰自己的计算能力,比如高通SnapDragon处理器主频已经突破了1GHz,相当于一台奔3电脑;比如ARM已经成功地让戴尔采用了Intel-ARM的混合处理器……ARM玩家们的计算能力应付智能手机的进步可能还是够的,但上网本即便再不强调性能,人们还是希望能用它做很多智能手机做不了的事儿,更何况英特尔一直颇为自信的是:X86架构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它兼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设备而不用把它们绑在一起不能动,它更适合流媒体和3D,而且软件应用的扩展似乎会更好。
老实说,至少我现在不能判断它们任何一方对未来的预知是对的,无论是ARM阵营还是英特尔。但我看到英特尔和传统的OEM们把上网本做的越来越像传统笔记本,而ARM、德州仪器和高通们气势汹汹地,甚至还惊动了诺基亚一起杀到上网本这块一亩三分地里面的时候,我还是抑制不住地兴奋。其实我干脆希望所有的上网本都采用Intel-Qualcomm的混合处理器,这事挺精彩的,因为该解决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其实我觉得,该解决的问题就三件事——第一是功耗,目前ARM阵营占有绝对的优势,英特尔可能要等今年底的Moorestown平台了,如果它真能让闲置功耗达到现在Atom的1/10,那就和ARM真有的PK了。第二是更灵活的嵌入式应用,这点似乎也是传统智能手机芯片厂商的优势,它能让机器运行的更快更流畅。但看看英特尔最近做了一件什么重要的事——它与台积电签署协议,把Atom的核心技术、制程工艺和知识产权都开发给人家了。英特尔已经困难到产能不足要外包制造业的地步了吗?显然不是,要注意到——这项合作主要是针对Atom的嵌入式市场展开的,英特尔必须得加快补上嵌入式的这一课,无论是现在做更棒的上网本,还是以后可能重返智能手机,都少不了这一关。而且别忘了,英特尔的合作伙伴台积电正是高通芯片的代工厂。
第三件事就是和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把自己绑在无线广域网上,让“上网本”真的能随时上网。就目前来看,只有电信运营商能保证让一台设备“随时互联”,这个计划目前已经开始推进了,包括在中国,3月也会推出运营商捆绑的上网本产品。英特尔在年底推出的Morrestown芯片组上还会正式地加入HSPA和3G无线网络模块,这也是“上网本”之所以为上网本的根本吧。
但有一点我还没搞明白:我曾经很看好高通的Snapdragon在上网本上的应用,它的计算能力和功耗都让人足够信服。高通这个公司颇有骨气的一点是,它坚持不把那些采用了自己Snapdragon处理器的上网本叫“上网本”,而管它叫“MCD(Mobile
Computing Device,移动计算设备
),试图不按照英特尔的称呼,独立定义这一类产品。但让人意外的是,这款性能强大的Snapdragon芯片还是先用在了东芝智能手机TG01里面——原本Snapdragon是瞄准非手机类产品的。当然,高通似乎也放弃了自己定义“上网本”的企图。究竟为什么不得而知。但显然无论对于哪个阵营来说,跨界都是个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