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4S店的命运在谁手中
先讲一个有关汽车4S店命运的的故事。
去年春天,郑州市区某汽车市场的众多老板“集体发愁”,郁闷的不是生意好坏,而是这个市场要拆迁搞房地产,大家年底前各谋出路,于是问题来了:新店是否符合厂家品牌网络布局?合适位置是否有商业机会?原有建店投资咋办?新老客户是否适应?能否形成新的市场人气?新店投资何时能收回?挪店是否“伤筋动骨”?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了老板面前。
山穷水尽,峰回路转,现在市场还是那个市场,店还是那个店,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让他们暂时躲过一劫,去年底美国的“金融风暴”也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寒冬”,很多项目暂停或者缓建,只能说“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周围高楼林立,此市场早已成为房地产旺地,如此一个优越位置,做市场收益抵不过房地产,因此,市场与汽车4店续约也仅仅一年一签,今年不知明年如何?
此案例中有这样几个现象:一是这些汽车4S大都在前几年汽车市场火爆时建的,当时能申请一个汽车品牌专卖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市场很快吸引众多品牌入驻,有的作为过渡店,不少无处可去希望能长久;二是这些店建立都是受汽车厂家品牌区域布局制约,这个市场位于相对一个区域,恰到好处;三是每建一个4S店投资大小不一,动辄千万,有的几千万,当然也有不少几百万的;四是投资目的之一是追求利润,投资回报率不可能回避。总的来说,汽车4S店能否长久发展既受到厂家汽车品牌发展制约,也受当地市场影响,同时盈利能力也决定存亡。
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在中国汽车市场总体投入相对较大的这种汽车4S店模式受到质疑,但是质疑归质疑,发展归发展,这种模式仍方兴未艾,蓬勃发展,根本原因是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这就是商业利益。这种商业利益只有符合市场发展趋势才能获得,也只要高效率才能会有长期存在,而汽车4S店正是迎合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需要。
当初汽车4S店兴起并迅速生长成为城市一景,有两种力量:一是中国汽车市场“井喷行情”式增长,无论汽车厂家还是经销商,仅仅靠卖车就获利丰厚,汽车曾被评为“暴利行业”,自然资金争相进入;二是合资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安营扎寨”,自主品牌要成长,它们都需要自己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让自己的品牌贴近消费者,从而让自己的品牌竞争力更加突出,并长远立足。这种合力将汽车4S店快速遍布于中国大中城市,成为汽车业最主流的商业业态。
市场发展有高潮就有低谷,有盈就会有亏,市场不好的时候很多汽车4S店赔本,于是有人说汽车4S店是中国特色,西方发达汽车市场并不是这样,因此不会长久,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用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思考就大不一样,发达国家的模式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由当时市场条件限制,正是在此基础上,它们希望有一种更高一个层次模式,这就是汽车4S店,并有机会得以充分在中国市场成长。
对于未来汽车4S店命运不用担心,还应该看好,为什么呢?一是汽车行业是一个更加注重品牌的行业,对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要求相当高,也是全球性的公司和品牌占据主导,并通过一轮轮兼并重组,就是那么几十个品牌,网络是他们的根须,否则无法生存,汽车4S店正是他们想要的理想的模式;二是汽车4S店位于汽车产业链下游,是服务业而非制造业,汽车一旦购买最需要的就是服务,对于车主而言售前没有售后重要,需求决定存在,如果布局合理投资适当,服务业利润是有保证的,而且生命力随着市场扩大也是长久的;三是这种商业业态是否符合市场发展,各地消费能力和市场不同,城市和农村不一样,经济发达地方和欠发达地方也不一样,人口稠密和居住相对稀少的地方还不一样,这就需要“汽车超市”、“汽车市场”等,同时汽车4S店也是必须的。就像商业一样有大型超市,也有社区便利店,既有专业市场也有百货,相互补充,多层次满足需求。所以,汽车4S店在很长时间内仍是主流模式。
当然,任何企业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也会有“生老病死”,任何商业模式也都有时代特点,也有发展周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为“百年老店”,这不符合经济规律的,也没有永久不变的商业模式,所以,对于汽车4S店是合乎当前市场需求,这就足够了。(刘士剑)
声明:新浪汽车版权所有,违者必究